直到评审会开完,我才知道小郭一直在关照我,才真的明白什么是真专家。
小郭是我师弟,又是老乡,早些年一起在煤矿挖过几年煤炭。后来,考过测绘师来重庆发展。同门同专业再加上前同事的关系,我和小郭自然走得近些。来到重庆几年小郭发展得很很好,已经成为总工,并且在他们那个圈里渐渐有了些名气。小郭有了名气,我也跟着受益。得益于我的专业和职称,小郭时不时地会介绍我去做评审专家。
这次专家评审,我花了很大心思写意见。先是用AI写,总觉得不如人意,又自己结合规范写,总算凑出一篇来。我有点不放心,特意发给小郭看了下,小郭只是简单标注几个小问题,然后说一句,意见非常专业。
得到小郭的肯定,我感觉胸有成竹,不过真到了评审会上,我越听越觉得惭愧。
评审会上,我作为第二个评审专家发表意见。第一个专家是小郭,小郭大概讲了十来条,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又很符合实际,其中一两条很具有建设意见,我看对面汇报的小伙子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同时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小郭的意见我还听得懂,我发表意见时,便没那么紧张,只是注意到对面汇报的小伙子虽然也是边听边点头,但是很明显地动笔少了很多,点头交流有着更多表演的意识。这时候,我也只是意识到自己有差距,但没有那么明显。测绘是个大专业,单是从资质上来分就可以分为十大项,而我只从事其中具体的一两项。这次评审的专业,我也只是听说过,甚至没有去过现场,没有见过具体如何作业,提出的意见自然也是偏本本主义。因为我的职称专业名称就是测绘两个字,好像是只要和测绘相关,我都可以参加,至少从字面上来看专业符合 。
从第三个专家发言开始,我才知道自己的差距有多大。第三个专家、第四个专家包括最后的专家组长,专家意见甚至有几个点我都听不懂,能听懂的部分,我明显感觉到他们的意见更有指导性,和重庆实际情况结合非常深,考虑比较全面。尤其是专家组长,不仅能提出测点布置优化意见,甚至直接指出具体的布设位置和侧重点,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得频频点头。
会后,小郭的介绍更是让我对几位专家肃然起敬。三位专家里面两个正高一个副高,组长是正高,已经从事本专业二十多年,在全市这个圈里都很有名气。另一位正高专家,在国内知名设计集团工作,从事设计很多年,熟知测绘岩土结构施工等多个相关专业。至于那位副高专家,副高只是因为年限问题,无法代表他的水平,只是他的毕业学校就让人不得不佩服。副高专家毕业于同济大学,同济土木建筑的实力在国内无需多言,又具有注册岩土师等职业资格,提出的意见不专业才怪。三位专家真的是真专家。
反思下自己,确实太书面化。不过今天听了三位真专家的发言,我似乎找到了训练AI的一些新方法。有个人说得好,AI只是工具,既然是工具就有用得好坏之分,这个领域的评审意见效果不好,看来还是我没用对。
回去之后,结合真专家的思路,我再练练AI,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