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如果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这有什么困难的呢?
如果不倡导礼让态度治理国家,礼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人类从原始人进化过程中,“礼”成为重要标志。原始人要狩猎,那个环境需要弱肉强食,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始人血脉里中自带“争抢”基因。“衣食足而思淫欲,仓廪实而知理礼节。”当原始人进化为文明人之后,“礼”成为人与人相处的第一规范。
封建社会中朝廷的收入都来自民间,财富以各种名目如同虹吸一样,一节一节的到大臣、到诸侯、到朝廷。这些在古代称之为“苛捐杂税”,“苛政猛于虎也”说的就是这个百姓财富被转移的过程。这也是朝廷对百姓缺少“礼让”的决心。在孔子角度看,如果能以礼让治国,从君王到诸侯到大臣到百姓,所有人都能够有一些礼让的态度,让人民休养生息、让国家有更多冗余空间;能收十分税的收八分就够了,能免则免,这时国家治理起来就容易多了。根本不用强制收税,人们可能还会主动奉献,做有益于国家的事。
从我国来看,2006年之前,北方麦收时节农民不仅要抢收抢种,还要挤时间去粮站“交公粮”,而之后农民种地不仅免交公粮,还享受补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这就是国家“礼让“农民的重要标志。清朝六尺巷的故事最能说明礼让的格局。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它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生活中人们总觉得充满痛苦,都想方设法甚至倾尽钱财去追求快乐,其实快乐有时候来得很简单,只需要有那么一点礼让之心,多费一点时间等等别人,多排排队,就自然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温度。
礼让.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