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活

作者: 田园牧歌_ff78 | 来源:发表于2023-09-07 05:48 被阅读0次

    星期天去邮局寄东西,现场检视后用针线为蛇皮袋封口,工作人员不停地夸我缝得漂亮,以为曾经在部队接受过相关的训练。

    其实,针线活是小时候耳濡目染学会的。

    在经济困难的年代里,婴儿衣服、鞋、棉衣,都是家庭妇女们一针一线缝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的穿了小的接着穿,是大多数家庭的写照。

    在地里刨食,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即使下雨天也没有闲着。男人们编箩筐收拾农具,左邻右舍的女人们围着针线笸箩坐成一圈,一边聊着家长里短,一边做针线活,互相比较谁的针脚细密匀净,谁做的好看。母带女,婆教媳,放样、裁剪……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技巧的传袭和进步。

    婶娘的眼睛老花了,穿针很费事,总叫我们这些小孩帮忙。跟在她们旁边玩耍,看着一块块或新或旧的布料经过放样、裁剪,纳缝、变成鞋帽衣服,感到很神奇,自己也学着做一些钉扣子等简单的活。

    母亲在老家忙里忙外,在外工作的父亲为了减轻她的负担,买了一台蝴蝶牌缝纫机,我没事的时候就鼓捣着玩。经过一段时间摸索练习,很快学会了缝补、换拉丝、做鞋垫等简单的活儿。

    既使在农村也鲜有男孩做针线活的。高中住校时用的包单被子,拆洗后需要用线缝上。父亲不允许母亲插手,要求我自己弄,甚至教我在晾衣绳上缝被子。

    成年后独自离家千里工作,这些技能派上了用场。衣服脱线、工作服破了都能自己解决,为小孩缝补衣服、换松紧带也是我的活儿。甚至用岳母家的缝纫机做了不少鞋垫,一度动了买缝纫机的念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朝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通过白描针线活儿,歌领伟大的母爱,感动了上千余年。

    “针线曾劳玉指柔”“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铁杵成针、穿针引线、细针密线,晴雯病补雀金裘……从旧时器时代出现骨针以来,针线一直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古代的诗词戏曲小说,还是流传下来的词语,都有“针线”的身影,这就是典型的传统文化。

    社会进步很快,大工业生产替代了小农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市面上各种花色款式的衣服鞋帽迷乱人晴,不仅漂亮实用,而且各种价位都有,适合不同人群的需求。时代不同了,观念也不一样,如今大家都买成衣,孩子穿的都是品牌衣裤和鞋子,手工做的土里土气的,他们根本瞧不上。乡下的裁缝的剪刀锈了,会做针线活的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非常稀少。

    随着岁月流逝,针线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慢慢地变成了一种情怀。母亲和姐妹们一针一线缝在衣服上的温暖,今后恐怕只有在传统文化和老旧的影像中寻觅它的踪影了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针线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pl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