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37期“牢”专题活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更是短小精干,寓意深远。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故事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哲理 ,是人类智慧的传承和结晶。
“牢”的成语有很多,今天讲三个有关“牢”的成语故事。
1、亡羊补牢:
名句: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出处:《战国策·楚策》
语言故事:有个牧羊人养了几只羊,由于羊圈破了个窟窿,第一天狼从窟窿进去,吃了一只羊。牧羊人没有修羊圈,所以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第三天牧羊人将羊圈的窟窿堵上了,羊就再也没有丢过了。
寓意:这个故事想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出了问题以后要想办法及时补救,才可以防止继续遭受损失。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而来的,表达了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不算晚的意思。
在今天来看,也有现实意义。人的一生总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如果我们从每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亡羊补牢”,及时止损,也不算晚。
做错了没关系,但不能一错再错,发现错误要及时修正。错误是人人都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减少错误出现的机会。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其实,人不怕错,怕的是不知错,不识错,一错再错,不知悔改,最终会害了自己。
等羊圈里面的羊都被吃完了,才醒悟过来,才认识到错,才去补牢,岂不是悔之晚矣?
亡羊补牢2、画地为牢:
寓言故事:打柴的武吉一天他到西岐城来卖柴。在南门,正赶上文王车驾路过。由于市井道窄,将柴担换肩翻转扁担时,把守门的军士王相打死了,被拿住来见文王。文王说:“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命在南门地上画个圈做牢房,竖了根木头做狱吏,将武吉关了起来。三天后,大夫散宜生路过南门,见武吉悲声痛哭,问其原因,武吉说:“小人母亲七十岁了,母老孤身,怕要被饿死了!”散宜生入城进殿来见文王,说:“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办完赡养母亲的后事,再来抵偿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准了,就让武吉回家去了。
出处:画地为牢,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后人据此提炼出“画地为牢”这个成语。这则成语意思是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画地为牢这则成语在原指上古时民情淳厚,对有罪的人,只须在地上画个圈,让人立于圈内作为惩罚;后用来比喻只准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现在的意义,那就是不能作茧自缚,故步自封。人,最怕的就是自我画地为牢,束缚自己,和自己较劲,始终走不出自身设置的枷锁,即使是一手好牌,也会打烂。
所以,我们要学会突破舒适圈,不断提升自己,打开思路,解放思想,突破自己,这样人生才会有无数个可能。
3、牢不可破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北方前秦王苻坚发动入侵东晋的战争,晋朝大将朱序奉命镇守襄阳,前秦军将襄阳围得水泄不通。朱序的母亲韩氏登上城楼察看地形,组织妇女另造一座城内新城,它非常坚固,牢不可破。当敌人乘胜追击准备进攻新城时,因新城筑得坚如磐石,敌人对它无可奈何。
典故出处:唐·韩愈《平淮西碑》:“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牢不可破的意思,牢:牢固。非常坚固,不可摧毁。多用来形容人的意志、态度或相互的关系。或比喻人的成见根深蒂固,无法破除。也用在指人固执己见或保守旧习。
今天的意义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外乎一个字“情”,最牢不可破的是亲情,当然还有情比金坚的爱情,固若金汤的友情。
其实,不管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是可遇不可求。珍惜这些难得的缘分,我们尽力而为,维持这份感情,希望能够牢不可破,一生拥有。要知道:遇见的都是天意 ,拥有的都是幸运。
当然,陈规陋习,根深蒂固的成见,保守的旧习这些,必须破除,切不能牢不可破,冥顽不化,固执己见,一条路走到黑。
看了这三个成语故事,让人真正感到成语故事的魅力。
谈古论今,以古喻今,古为今用,这三个成语故事,寓意深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思索。
学习成语故事,可以启迪智慧,扩展视野,领悟人生。
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古时候的成语,富含哲理 ,对我们的今天,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