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职场圈子中,必然有不同层次的从业者,脱颖而出的总是少部分。有些人抱怨怀才不遇,认为缺乏机遇,没有展示的平台。不排除金子深埋土中,千里马遇不到伯乐,但有时候怀才不遇需要斟酌。
01
同学大张曾就读于国内一所重点院校,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设计院。大张坚守生活优先于工作的理念,投入工作的时间精力能少一点就少一点,平时忙完手头工作就在网上打发时间,每天下班前早早就收拾好,到了下班时间就离开公司去享受属于自己的惬意生活——美食、健身、唱歌、逛街等等。
大张总是习惯以一种应付差事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大把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所谓的惬意生活上,平时基本没有充电学习。长期如此,大张业务能力并未实现与工作年限相对应的成长提升。
转眼工作快10年了,他依然是所在部门里的一名普通员工,从事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偏离核心。大张看着身边比自己入职晚的同事一个个得得到重用提拔,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在同学聊天群里,大张之前经常分享让大家羡慕的生活照片,现在更多的是抱怨怀才不遇。
有时,怀才不遇是因为“无才”可遇。
02
同事老李,是一个专业能力很强的人,在其所在领域堪称专家,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有时领导拿不准的一些事情经常会咨询老李。
老李认为要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他将自己的经验方法视作专利,很少传授别人。老李不喜欢做自身工作之外的事情,同事工作上有求于他时,他经常会找各种理由推辞;每次领导安排工作,老李总是会强调哪些是自己的分内工作,哪些是别人的工作。
老李快50了,在本岗位上干了有十几年,职位却依旧原地踏步,一直上不来,他经常感叹怀才不遇,才华闲置。
老李的职场代表了一类典型,这类人自身比较狭隘,格局较小,过于在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己将自己困在一个狭小的自我空间里。
有时,“才”只是被遇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尤其是对于一名管理层的职位人选,具备专业知识能力只是一方面,还需要有相应的素养。
03
同事小刘是一名工程师,交际能力突出,人缘很好,是单位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经常被评为优秀青年、工会先进个人等。在各类活动中,比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爬山比赛,小刘经常获奖。在这些活动方面,小刘投入了很多精力。
几年下来,小刘的待遇与职级却一直没有明显变化,小刘自己也觉得他在单位里作为明星一样的存在,所获得的回报与名声不成正比。
小刘的问题在于没有意识到职场的核心任务,上级更加看重的是小刘技术能力,而非参加各种活动的业绩。小刘如果持续在本职岗位上,要想获得提升,就需要更多精力投入到自身业务能力提升上,作出真正的工作业绩。
有时,“才”只是偏才,对于大多数企业岗位来说,更多的是看创造的业绩、价值。
04
当我们感觉怀才不遇时,不要总觉得都是外部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审视自身。
简单的一句怀才不遇,可能掩饰了自身太多的不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