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01.在似雾似雨、阴晴不定的早上便走向了去越城区听课的路,纵然被那本该在运动会期间慢吞吞去学校、一半时间写写奖状一半时间闲心闲思闲事就足矣而如今早早出来就奔波在外心有不甘的想法纠结着,也还是毫无商量不可避免地行进其间,看许多山山水水晃晃而过,终于在一个半小时后抵达目的地。
听课越来越觉得疲惫,况且技术对人也造成了不可救药般地伤害。不是置身在那个不断酝酿并随时发酵的场,而是一律将目光聚焦于屏幕,学生活跃在屏幕之中,活动的身影和师生的声音是经过了过滤才抵达眼睛与耳膜,真实的学生隔着一堵墙,远在另一角的我们,眺望那模糊的身影。不知是技术将“表演”的能力扩大,还是它将原本真实的课堂变得越来越不真实。长久地盯着屏幕,看着里面晃动的身影、看着另一个屏幕播放的ppt,脱离了那个场之后,聚焦成为一种折磨,盯着屏幕成为一种考验人的体力活。不由得需要靠着听才能支撑愈趋沉重的脑袋,慢慢地面前变得模糊,背景越推越远,渐渐地全然虚化,成为一个依稀的梦。
一两分钟后,猛然醒来,同时心底的惭愧油然而生。与此同时,“老”这个词也蹦跳而出,以巨大的形象令人撼动。曾经多少年来对着这样的课堂充满着敬畏,会强烈地投注,稍有不同便急着与人交流,仿佛那是自己在上课,心火急火燎的,像是在燃烧,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像失忆那样,那里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无关,再也产生不了兴趣,甚至连十分钟的精神也难以聚焦。身体的变化导致心的完全变动,思想也带动着身体作相应的调整,仿佛逃逸是必然的规律,忘记是理所当然的,而漠然是最终的呈现。
02.写作教学是向来被忽视的,它就像教师这个群体那样,挂着神圣之名却任谁都可忽略。直到部编教材的使用,才逐渐从那个阴影里走出来,允许晒一晒太阳。自然,写作本身也是一个坎陷,好文章的标准是难以说清楚的,教学的方法也似乎隔靴搔痒,难以实实在在握在手里。试着将它握在手上,似乎是努力的方向:力图从“暗中摸索”走向“明里探讨”,力争教有所得,学有所用。三堂作文课的设计和操作方法,显然是这种意识的真切体现。第一堂,思路清晰,规则明确,抓手都在那里摆着,又以当地的饮食文化作为内容,贴近得几乎要直接啃上了,可是感觉味道就是不对。因为那是理科的操作方式,例题一摆,稍加分析,按例子做题,校对答案,似乎是万事大吉了。可气氛很是沉闷,互动寥寥无几,要命的是那几条公式看上去是万能的,但倘若应用到真实的情景,未必就真有用。第二堂,较第一堂有活力,一幅漫画,几次使用,各有作用,一举多得,而且揭示规则的材料来自课本,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学生容易接受,互动也较充分,但怎么看也像是单元或主题总结课,操作得少,讲述得多,而且如文链等生造的词,看着也很别扭。相比较而言,第三堂可圈可点之处较多:材料来自学生身边,写作是带着情境性的任务驱动,两个练习(写倡议书和感谢信)关系密切、衔接自然,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与责任及爱心的培育,这恰恰是写作的最终目的,即人格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美中不足的是所采用的借以引出话题和推进教学的网络和朋友圈等的媒介与手段,与初中学生的契合度不够。自然,这只是鄙人愚见,未必符合实际。暂存看法于此,也算是学习的心得与体会吧。
03.中饭后拍集体照,尔后回家,幸好赶上下午两点半举行的中心报道组成员会议。刚被推上该组,心中忐忑。轮到每个成员介绍经验时,终于将名字和人联系起来,以前一直看报道,撰写者某某的名字像温习一般,不知过了多少次,如今才见得庐山真面目。很多都是老将,经验丰富,所讲述的做法,概括起来有不少条条杠杠,足以令人消化许多时间的。抱着虚心的态度,立志将此事做好,没有经验可说,轮到了只好表态,其实这也是心中所想的,毕竟责任在身,既然已经承诺担当,就没有理由不迎难而上,不依靠学习和勤奋,消除差距,去提升能力的。会议有差不多两个小时,出来时已是傍晚,淡黄色的余晖斜斜躺了一地,晃人的眼睛,不知不觉间一日的光阴就将游走而消失不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