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来考虑,一定是越傻瓜越有市场;
反对开课形式化,听课任务化,评课讲假话;
要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
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观察工具,但这些工具应该是开放的,供选择的
不同发展阶段的老师的听课评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一有完整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想记录,二是从听课到观课再到思课,三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老师再到关注学生。
评课时一定要体现对话理念,反对话语霸权,即兴点评。
课堂观察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的区别是课前知道要听什么,怎么听课中知道要聚焦什么,记录什么,课后知道依据什么,建议什么。
课前会议控制在30分钟,首先上课人说课从面和点两方面简要的说所谓面就是这堂课的目标,预设教学环节。所谓点就是设计的创新点,关键点或者是重点,难点的突破,教学目标的预设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和核心。所谓目标就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课堂是否有效就是看目标达成的情况。预设一般从课程标准,课堂内容,学生实际和过去的经验等四方面出发
观察点是从上课人的说课中去找你结合具体的课来确定。
课堂观察技术的两大核心问题:规范课堂观察程序,开发观察工具。
课前会议15-20分钟,课后45-60分钟。其中课前5-8分钟上课人讲一讲整体情况,7-10分钟观课人交流时间,让观察者确定观察点的信息。
崇尚拿来主义。我也是如此,因为我是菜鸟,开发工具这事儿,水太深,呛了几口水,才知道怎么游泳。
在拿来主义下实施观课工具,先去把自己看不懂的删除,有点错误也没有关系,破坏了原有工具的结构体系也无所谓,为己所用就可以。
基于合作,为了改进,尊重自主,这个合作是谁和谁?
开发观察工具的方法:明确观察主题(研究的问题)—利用课堂观察框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观察点的要素—根据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三原则,确定观察点的观察指标—统一格式,规范呈现观察工具。
开发观察工具的基本程序:观察者,自主开发初稿——课堂观察合作体初次审议,观察者二稿——适用课堂观察合作体二审——观察者定稿。
观察指标的行为化问题,防止有些指标无法观察,观察一定是指向行为的理念思路,内心思考是无法观察的。
分析报告不要太正式,由感即发,要落实在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建议上
观察框架和观察工具的区别是,框架可以理解为从哪几个角度去理解观察点。工具是整个观察点和框架的永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