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缩 影 ,一个“红小兵”的人生回忆录(二)

缩 影 ,一个“红小兵”的人生回忆录(二)

作者: 邱杉的博客 | 来源:发表于2019-03-25 17:33 被阅读0次

    作者:邱杉

    第六章 退休生活

    第一节 感恩母校

    2002年1月,我正式退休养老,本着“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我开始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校友会工作,这一方面是我性格决定,好动,不能闲呆着没事干,另一方面是我家有四人就读华中科技大学,我想做点实事,报恩母校。第一件事创建了《校友》杂志,免费赠送给华中大校友,第二件事搞了一种新型涡流风机,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与华工大型激光切焊机配套,国产化生产。第三件事是把校友徐章遂发现的“激磁波”引入到华中大,联合攻关,搞基础科学研究。这三件事都是填补国家空白的好项目。

    第二节 创办华工《校友》杂志

    《校友》杂志,创办第一期,时逢华中大建校50周年,朱九恩、杨叔子、樊明武、李培根等校长分别题辞,表示祝贺。发刊词是原《湖北日报》言论部专家专写社论的张宿宗老师撰写,他把校友的内涵,亲情,友情,归属为一种社会资源,这种资源的开发应用,将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叠加放大效应。

    第一期的印刷费,是我向大女儿借的一万元,这以后的费用,都是校友单位和校友捐赠的,我是一个高级乞丐,八年来共乞讨了80多万元,八年43期的卷首语,都是我亲自撰写,美编版面设计,校对发行,都是我一肩挑起,校友们戏说:“《校友》是你们的‘么姑娘’,你们拼命呵护打扮她,将来会有一个好东家要接娶的。”如今,再翻开43期的文字,有不少文章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现摘编若干篇,以飨读者。

    一、加速融合 创新发展

    校庆大典期间,樊校长提出:到2020年左右,把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成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校内外师生和校友将为实现此目标做出艰苦卓越的奋斗。走上世界的华中科技大学,是海内外校友发自心底的期盼!

    母校定位为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实行“三步走”战略:“十五”期间主要是打基础,到2015年前后,实现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到2020年左右,实现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制订该目标的依据是: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华中科技大学已经有了较好的学科基础和综合实力,在国内大学研究生院排名、综合排名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地位。在已走过的历史阶段,通过教育思想创新,已经将学校从原来的多科性大学转变为工、医、理、文、管等综合性大学。从教学为主转变为教学、科研并重;从本科生教育为主转为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并重,并致力于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按已有的发展速度,是可以达到“世界知名高水平”的。

    一、国际化

    樊校长提出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在母校发展的历史上,又是一次“创新”,樊院士指出:国际化就是要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教育观念。借鉴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通行的办学机制与运行模式,建立起符合学校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兴校,其目标是培养出品德、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学生,创造出国际认可的研究成果,建成国际认可的高水平学科、造就出世界知名学者、跻身国际主流学术圈,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樊明武校长强调:“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主要有三个核心要素:1)观念、2)机制、3)文化氛围。其追求的目标是在努力发扬学校个性与特色的同时,积极实现世界知名大学的共性特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国际化、学术水平的国际 化、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国际化。

    关于观念。即把学校、学科和个人的发展放到国际参照系中去比较和检验。坚持开放的心态与胸怀,在空间上向世界开放,学习和借鉴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先进文化和办学经验;在时间上向历史开放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向现 实开放以博采众长,向未来开放以引导现实;既向自然世界开放,也向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开放。国际化的办学理念还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把原来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原来教师有什么教什么改变成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把“管理”转变为服务。

    关于机制。大学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人才和技术,而是制度,管理制度创新乃是我国大学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核心因素,大学乃制度之谓也!好的制度可以造就人才、创造财富、提高效益;落后的制度可能扼杀人才、浪费资源、滋生腐败。因此建立公平、科学、民主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化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制度创新为师生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和制度保障,只有竞争才能出一流出成果。因此用先进的制度保障公平竞争、学术自由和学术自律是提高办学水平、在大学间竞争取胜的基础。要科学协调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的关系,科学分配校、院、系权力与责任,科学处理学校与公司、与后勤的关系,实现职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实现干部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转变,建立科学系统的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检查、凡事有据可依”。

    关于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和内部文化教育氛围犹如“泡菜坛子”,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泡菜坛子”里泡过后就会有不同的“味道”和“品格”,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氛围对学校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在继承和发扬过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特别重视“无学术污染、无信用污染、无环境污染”的无污染校园文化建设,致力于人与事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相互尊重、和谐统一;积极营造敬业友爱、团结协作、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文化氛围,实现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的统一,使华中科技大学成为学生追求新知、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教师和职工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舞台,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

    二、研究型

    “中国研究性大学形成与发展战略研究”会,2003年11月在北京召开,讨论了研究性大学的概念与大致的数量标准,可研究参考。研究性大学是以知识为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 用的大学。从投入、运行、产出三个方面看,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应该聚集着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有充足科研经费和完善的教学和研究设施。世界研究型大学前十名在1901-2001年获诺贝尔奖的比例占获奖比例的39%,前一百名则占到了94%。排名前十位的美国研究型大学 1999年联邦科研经费合计为35亿美元,占总数的22%,前一百名则达到130亿美元,占总数的8 1%。

    2、给研究以较高优先地位,开展研究性教学,拥有一流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并具有卓越的校长和良好的组织氛围。

    3、要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社会精英,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承担着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领袖的重任。

    研究性大学的评估标准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要占总数的60%以上,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数均要占总数的1O%以上,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要大于等于1:2,近三年专利授权数要大于等于4 0等等。 对学科建设也有明确要求,要拥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数要大于或等于3,国家级重点学科数要大于或等于1.5,一级学科排序名列前3 0%的学科数要大于或等于1 O%,在学术声誉上,则要求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学术品牌识别率,并利用这一无形资产吸纳大量的有形资源。
    研究型大学不断发生着创新要素的综合聚集反应,具有以基础研究见长的整体科研实力,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教育实力,以科学、知识、人才为要素的集成实力等优势。

    上述观点在研讨之中,定义和数量标准是否恰当,可供商讨。

    三、综合性

    综合性不是简单的12门类学科的合并,压合或凑合,它主要是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发挥团队精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比如航天人上天登月这样的系统工程,就是各学科的综合,是综合的典范。

    大学的科研队伍,要以矩阵式的结构自然形成。在完善校、院、系三级纵向学术组织的基础上,鼓励建立形式多样的动态的科研中心,研究新课题组等横向科研机构,以大项目、大课题为重点,联合有关院校系组建大的科研团队。以课题带动学科发展,加大学科,特别是工科和医科的交叉渗透力度,在工医结合方面取得较大突破,要寻求与国外学者合作申请课题或撰写重大重点课题建议书,鼓励教授积极参加国际科研活动和国际学术会议;针对某些重大项目邀请海外学者进行咨询或合作研究;定期聘请待业专家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或需求。

    四校合并近四年了,真正的融合好像还没有开始,本部师生居高临下地看待其它院校的校友;被合并的院校与本部也没有什么感情:城建毕业生还是喜欢原城建的文凭,因为城建文凭在城建系统吃得开,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在此强调一点,作为母校的广大校友和校友所在的单位都热情地期望与华中科技大学的“综合”,所欠缺的是与母校合作的项目,大都是要价太高,或者是缺乏中试和产业化,夭折、伤情感的事太多。

    四、一流的大学

    一流大学是按层次分类的。强调的是水平、地位,是相对概念。本文指的一流是世界一流,它应具备的条件是:1)一流的教师;2)一流的干部;3)一流的学生;4)一流的课程体系;5)一流的学科;6)雄厚的财经实力;7)良好的硬件设施;8)先进的管理制度;9)优秀的学校文化和氛围;1 0)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般来说,建设一流学科,首先要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开辟出新的学科方向和实验基地,开展一流的学术研究,创造一流的研究成果,以此提高大学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促进大学的全面发展。

    一流大学围绕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应遵循以下基本常规: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一流水平,把握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选准学科突破方向,制订高水准、高质量的学科建设规划;努力培养和引进该学科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结构合理、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依据规划组织师资,联合作战,搞好基地建设,在承担和完成重大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师资队伍。

    还有人提出,一流大学的五个基本条件:第一,培养出国际著名的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才;第二,师资队伍中有一批世界大师级学者;第三,有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第四,科学研究领导世界潮流,并产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第五,为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包括对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流大学它所体现和追求的是理想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难以言说,但又具体可触。它能将具有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凝聚在一个目标下,在大学遭遇艰难曲折时升华为一种顽强的亲和力和奋斗力。

    一流大学所坚守的大学精神应该是使大学成为创造和保存人类文明的场所,成为培养智者的地方,成为人类精神资源传递和知识创造的最佳学堂,成为一个充满创造和创新的具有独立品格的思想熔炉,成为一个拒绝庸俗,坚持操守,努力用思想、知识、精神呼唤社会良知,引导社会前行的精神家园。

    简而言之,一流大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按层次分类的,强调的是水平、地位,是相对概念,具有一定范围,一定评价指标体系下相对排名的性质;而研究型大学是按类型分类的,强调的是性质、特征,具有一定的绝对性,是达标性评价指标体系下的概念。在概念存在的倾向上,一流大学重在评价,重在培养;研究型大学重在建设、重在过程。一流大学中包括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包括一流的社区大学。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流大学。

    五、创新发展

    朱九思老校长提出:华中工学院要办成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老校长的风范影响了几代人;杨叔子校长的理念是天人合一,文理交融;樊校长将要实现“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世界知名大学”,3O多万的海内外校友从心底里祝福母校的创新发展,竞争成功。“母校以我为荣,我以母校为耀”,建议母校的干部和老师们,提升一个观念,扶助校友们的成功也是母校的成功。这是一个创新的观念,在与社会合作项目时,不光是出论文,成果发布,还要社会产业化,有显著经济效益。企业不要论文也不要成果的发布,企业只要利,赚钱了就可以长久合作下去。否则就是“一次失败,几度伤情”。

    母校已采取很多具体措施,向“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世界知名大学”的目标进发,校友们非常关注着母校在前进中所扬起的风尘,我们默默地祈祷校内师生的努力成功,校友们除摇旗呐喊外,还会尽心尽力为母校的繁荣干些实事,这是我们的新春祝福,也是“常回校看看”的小礼品。

    (本文摘录了政策法规处李震彪处长的讲稿和樊校长的讲话,特表敬意。)

    二、奉献、创新、发展

    星辰斗转,日月如梭,又是一个新年来到了,伴随着新年钟声响起,原《江城校友》也正式演奏了《校友》杂志的晨曲,我们将有正式刊号的《校友》杂志,奉献给国内外校友会所共同拥有,这点“小创新",既体现了武汉校友会新视野的开拓,也是一种大气_的奉献!

    正如刚刚在母校落幕的理事大会上所强调的:高校校友是学校的骄子,是社会的栋梁,是蕴含巨大能量的资源,是学校建设发展最可信赖和依靠的力量。通过校友会工作,联络海内外校友,增进校友和母校之间的情谊,促进学校和校友以及校友所在地之间的教育、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交流与沟通,聚集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来发展高教事业,是非常重要,也是大有可为的。

    多年来,各地校友会的一批又一批热心志士,一届接一届的耕种拼搏,才有今天校友会的满园春色。

    校友会工作,是一项奉献的光彩事业。在联系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校友单位与母校等等方面,校友会功不可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联谊与桥梁作用,还在不断发扬光大,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创新才能发展,发展是硬道理。

    目前,各校友会都在一般的“联谊和桥梁”方面加以总结升华,如何解决自身的建设?如何解决经费和开展活动的矛盾?如何使母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如何提高校友会的凝集力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交流,都在创新中求发展,这是迈进新一年的新气象。

    此次理事会明确的指出,新的一年,新的任务,校友会工作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要学习海内外优秀大学校友工作的经验,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实现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校友,广交朋友,为学校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使校友会工作对学校发展起到更积极的推动作用。

    各地校友会必须坚持长期、细致的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建立最广泛和固定的校友网络,掌握详尽的校友情况。校友会工作既要有历史的眼光,更要有发展的眼光,要发现、鼓励和组织积极分子参与校友工作,校友工作要年轻化,形成梯队,团结、发动、融合各方面的校友一起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发展和建设。

    在“创新、发展’’方面,洛阳校友会作出了榜样,他们在校友会工作上是一心一意讲奉献,进行二次创业,解决好三方(母校、地方、校友)面的关系,对所确定的项目实行四定位(设计、开发、商贸、培训),进一步发扬五自精神(自力更生、自负盈亏、自找苦吃、自加压力、自强不息),六十而立(六十岁了,还要创立大事业),这一整套的经验和安排,是对大会的奉献,是洛阳校友会的一个创新发展,是一篇极漂亮的新年献词。

    我们以洛阳校友会的精神共勉,在新的一年中,母校正继续向世界一流大学奋进,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的校友和一流的校友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武汉校友会将为创建一流的校友会继续探索前进。

    三、亲吻岁月——牛年贺岁

    时光推移,送走了2008年,2009年春天翩然而至,金牛报春,让我们拥抱亲吻岁月,在经济复苏的时光中,稳步“牛"起来。
    《校友》杂志在2008年中国的苦难与欢喜交织中度过了5周年纪念日, “幺姑娘”经历了罕见的挑战和考验。“金融风暴”带给本杂志的压力是,捐赠赞助的印刷费不能及时到位,预约的重要稿件受人为干预和某些环境与意识的限制,无法落实见稿。印刷费和稿源两大压力,压得“幺姑娘"透不过气来,百姓自办出版发行的刊物,又无正常的贷借渠道。而此时“将双月刊紧缩为季刊和无钱就停刊"的呼声甚高;对于《校友》杂志早已有的定位和确立的主题,还有人想要推倒,画地为牢。所有这些,都是“好心”和“缺钱”所逼,“幺姑娘”实况就是在“高处不胜寒”中,危机和机遇并存。

    “发展是硬道理”、“敢于竞争、善于转化”、“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理念,渗透到“幺姑娘”的骨髓中,激化了杂志社工作人员的内功。“民营"就是民间自己创新经营,凭借校友们对母校的热爱、追恋、对《校友》杂志的关爱、支持,我们采取的是奉献与市场操作并行,压根儿就没有“皇粮”可吃,也没有靠救济的欲望。《校友》杂志只能是靠“质量”和“服务”两大点生存与发展,这才是“幺姑娘”的生命线。

    贴近校友,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现实,使校友们的精神大餐,丰盛多彩,是我们不断的追求。《校友》杂志力争文章高雅、新颖有品位,篇篇体现“华中科大精神”,字字句句倾吐校友们的心声,张张照片展示校友们的身影。校友们爱看,看了上期,渴望下期更精彩。工作人员的敬业、执着、实干、苦干,不仅保证了按双月刊准时出版,还感动了不少校友,慷慨解囊相助,垫付了印刷费。我们相信,《校友》在牛年一定能“牛"起来了。

    服务校友、服务各兄弟校友会、服务校友单位、服务母校、服务社会,服务是全方位、具体细微的,《校友》杂志所宣传、服务的主旋律是已经毕业了、走上工作岗位的中、老年校友以及广大青年校友,他们在社会上的作为,代表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校友的社会声誉,代表了母校的声誉。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校友会,为一流校友会呐喊服务,是《校友》杂志永恒的主题。

    抓住了“质量"和“服务",就牵到了牛鼻子,抓住了《校友》杂志生存发展的命脉。岁月有痕,文字有迹,《校友》随着岁月的推移,时节的更换,不断地成长;校友们的脚印和风采,将在“幺姑娘”的衣衫上留下记忆的烙印。

    2O09年的牛年,意味着力量与冲劲,象征好运,牛的品格是默默耕耘, “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牛的奉献精神,就是《校友》杂志追求的全方位的服务精神。我们将在“牛年"迎来新中国的60年盛典,冲破国际金融危机的阴云。我们相信,中国的经济形势会逐渐“牛"起来,武汉的“两型社会”“牛"起来,母校的教学科研“牛”起来,武汉校友会“牛”起来,校友们的个人前程事业“牛”起来,家庭生活“牛”起来,校友公司“牛”起来……一切都在春耕大潮中“牛”起来!《校友》一定会“牛”起来! “幺姑娘”一定会俊俏成长起来!

    四、多喜同庆

    金秋丹桂暗香飘荡在喻园,返校团聚的校友满园皆是,国庆长假,时逢中国人“神七”问天、华中科技大学校庆5 5周年,武汉校友会2 5周年大庆,《校友》杂志创刊5周年,多喜同庆,正是喜庆大节。

    人所共认,“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缩影,华中科大近年来的发展,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依偎在母校身边的六万多名武汉校友是幸运的,可以时时目睹母校发展壮大,享受着华中科大品牌的荣誉;武汉校友又是幸福的,有2 5年会史,是母校最大的校友会,且硬件设备齐全,软实力雄厚,得水独优,得中独厚,在武汉这个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校友们可以大显身手,大展宏图,圆梦成功。

    母校在海内外共有81个校友会,唯独武汉校友会创办了杂志,我们的《校友》杂志获得湖北省出版局批准,获内部刊号出版发行,2 O多万华中科大校友无论身处何地,都有可能看到图文并茂,装订精美的《校友》期刊——每期刊物都由鸿雁带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

    《校友》创刊5周年,她是华中科大校友们的精美“名片”,她体现了华中科大校友眷恋母校、重校友情义、执着实干、创新向上,团结凝聚的永恒精神。不少兄弟院校的学子,投以羡慕、赞美的眼光看《校友》,“你们华中科大的校友真幸福,学校惦记着你们,校友之间又是这么亲热,关爱,有自己的精美刊物,我们就很难搞起来。”

    校友们对《校友》杂志的珍视,是源自内心对母校的眷恋、热爱。母校那里有我们的青春梦想:少年壮志,我们曾在那里激扬过文字,亦指点过江山,晨曲绿荫,笑语喧哗!青春纯美的喻园,深深植根在我们的记忆中,这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校友》5周岁了,她吸吮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奶汁,从托儿所阶段开始成长起来,上升到幼儿园大班,她的栏目由十几个上升到二十几个,其页码由单薄的2 4页增加到了如今的7 2页,信息量大增。装订也从简单的骑马钉方式改进到先进的胶订,从起初的稿源稀少、愁米下锅,到如今每期收到的投稿用不完,从化缘乞讨印刷费,到企业家主动“认养”,下一步就是实现实业创收自给自足。
    从本期的“双喜同庆”栏目的领导题字和各地校友会的祝贺信来看,“幺姑娘”可以跳级上小学了!因为她得到了先辈们的厚爱,广大校友的认可和培育浇灌,已成为校友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大餐,作为幺姑娘的监护人,杂志社的全体工作人员,将更加努力为她修叶整枝,浇水追肥,让《校友》这个精美的“名片之花”,更美更娇艳。

    五、用上、用好、用足 校友平台

    借母校五十华诞的东风,武汉校友会会刊《江城校友》创刊诞生了一周年,与此孪生的还有网站和电子名录库,这三件实事的落实、运转并坚持下来了,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汉校友会成立1 8年来,校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四校合并后,武汉校友谱写的一个新篇章。这个新篇章是在母校关怀呵护下,广大校友的关爱和支持,全体工作人员的拼搏努力,才得以实现的。这个来之不易的硕果,得到了母校的肯定与赞扬,母校校友总会办的刊物《校友之窗》,一年出两期,在最新的总第四期上,作了报道介绍,转载了本刊六篇文章;华科大国内外兄弟校友会纷纷来电,以羡慕夸奖的口气说:武汉校友会的刊物办得好;网站的功能强、水平高、版块实用、有特色。

    好事成双,喜事接着来。经过八个月的申请、奔波、等待,《江城校友》的内刊号,已由省出版局正式批准下来了。本刊在社会法律的基座上定位了。刊号来之不易,武汉市出版局申报了九家内刊号,只有一家得到省出版局批准,其中的政策、程序、责任、人情和麻烦,没有有关校友的帮忙,是拿不到手的。《江城校友》的内刊号,是本刊合法性和社会公认性的一个“关卡”。据称:有文件规定,原则上社团组织不允许搞刊物和大型聚会,以保证社会安定。这就是为什么全国各大专院校校友会,只有清华和华中科大两家校友会有会刊的社会原因。所以我们是幸运的。

    一年来,网站的维护、更新发展已有了较好的尝试和社会检验,以后是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向品牌精品努力。已发行的八期刊物,社会和广大校友们都给予了肯定和赞许,刊物的生存发展体现了华中科大校友,眷恋母校,重校友情谊,是华工学子凝聚力的体现、执着、实干、有品味,说明华工校友创新向上的精神永恒。不少兄弟院校的学子,投以羡慕、赞美的眼光看《江城校友》,“你们华工的校友真幸福,学校还记惦着你们,校友之间又是这么亲热、关爱,有自己的精美刊物,又有热心的有心人奉献努力,刊物送上门,我们就搞不起来!”

    众所周知,每期刊物的出版是要经过组稿、审稿、校对、编辑、排版、印刷、封装邮寄等等,几十道工序的操作,才与校友们见面,而化缘、寻求赞助 经费,是最难最难的。也可以说,刊物的发行,流尽了当事 工作人员的血汗和眼泪、酸甜、苦、辣,浸泡了刊物、网站的生存运转,在此,我们向他们道声谢谢!校友们不会忘记你们的。

    实事求是讲,我们的宣传和校友们的关心是有很大差距的,武汉地区校友近6万人,注册登记上名录库的只有2万人;有相当数量的校友还不知道武汉校友会有会刊、网站和名录库,部分校友用上了校友会这个平台,谈合作项目,送子女亲友上华工,寻找同窗等等,但只是停留在一般咨询查找上,谈不上用好用足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宣传力度的加大,用上校友的亲情关系,会逐渐增多起来,而用好这个无形资产,则是刚刚起步,比如项目合作、技术咨询交易,学术交流讲座,人力资源的融通开发等,都是少而小,进一步用足这个平台,在平台上演绎绘身动色的歌舞,才算进入佳期,可以说前途无量,奋斗无有穷期!

    六、整合资源谋发展

    新年的钟声吉祥悦耳,新年的钟声雄浑大地,新年的钟声激动人心,催人奋进。伴随着时光老人的脚步,人类将步入2006年的大门口,世界将迈进新的一年。在二十一世纪的最初五年里,中国一直是“风景这边独好”,仅以2005年度“神舟”6号发射的圆满成功为例,就足以说明祖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祖国奋进奔小康的脚步铿锵有力、稳健欢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催人奋进!

    祖国在前进,母校在发展,武汉校友会也跟随着迈上一个新台阶。首先是解决了向下届校友会推荐理事人员名单的问题,为明年五月份换届的代表大会作了充分的准备。网站、刊物、电子名录库,这三件实事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新发展。与洛阳校友会、南昌校友会合办两期《校友》杂志,就是将湖北省出版局批准的《校友》期刊号这个难得资源,与全国兄弟校友会共享。我们也乐得减轻印刷费的压力,在共享服务兄弟校友会的同时,也扩大了稿源范围,提高了刊物质量,既宣传了母校,为母校添光画彩,又实现了横向资源联合,多方面共赢。

    我们武汉校友会是四校融合较好的大校友会。而雄踞大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这个品牌资源,是一个大金矿,呼唤着我们开发利用。开发的工具、平台早已铺就,优惠政策早已承诺,发展机遇早在孕育,校友们留神抓住机遇就能大发展。
    武汉校友会本身的资源也是丰厚的小金矿,人才近六万,专业齐全,遍及三镇各个角落。在我们校友会手中就有成千条商业信息和人才技术需求,刊物上也曾登载过,而一直闲置在网站和刊物中的两个广告栏目,却沉睡了两年无人问津。若有一名广告推销者稍加注意,就可发掘出无限的商业价值。

    诸校友本身就是资产,受过高等教育训练,有几年到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这都是要时间的积累加上勤劳和睿智的点滴“堆积”才能得到。没有这个训练过程和能力积聚,是不会形成知识技术财富的。现在的任务是将母校、校友会、校友个人,这三种无形资产组合起来,在某一个项目,某一个工程上做出成绩来,那便是成功与发展。

    目前,武汉校友会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中部崛起"、“八城市圈联手”,社会上最渴求的是人才和资金。不言而喻,我们的人才资源是非常富足的,闲置的高级技术人才都是成千上万。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校友们牵线搭桥,为社会服务,为校友单位服务,为母校服务,为校友服务。这个“四服务”落实是我们长期的日常工作。最终的成功,还要有老华工的团队合作、严谨务实的精神,靠校友们的共同努力。天时地利人和,都为我们备齐了,我们只要携起手来务实去干就是了。
    新年新话新事物,都得人去做,去奔波、去争取、去创造,面向阳光、面向江城、面向和谐、面向未来,在中部崛起的建设中,大显身手吧!

    祝校友们新年快乐!合家幸福!

    七、整合资源搞实业

    各位校友,尊敬的校领导:
    新年好!
    新老会长要我们作一个开篇发言,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我想讲两点:一、整合资源谋发展;二、怎样整合,怎样谋发展。
    一、资源

    资源种类很多,首先是人力资源、硬件设备资源、品牌资源、社会经济环境资源。

    1、人力资源

    武汉校友会有近6万校友,有高级职称的约占2/3,一般都是工程师、大夫、建筑师以上职称,可谓人才济济,人才“泛滥"了。而在武汉校友会网上注册登记的,只有2万多人,还有不少人不知道有个“武汉校友会",还有什么网站、电子名录库和《校友》期刊之类,不少拿国务院津贴的国家级、市级专家,退休金仅400一600元/月,成为新的弱势部落,这些校友和武汉校友会本身,都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其原因是没有组织起来充分利用好这么庞大的人才资源。

    还请各位注意,这个庞大的人才库,是与日俱增的。因为年年有毕业生分配到武汉,年年有不少人退休下来无事干,所以,这个资源是不会枯竭的。用上,用得好,可以繁荣一方。

    2、硬件设备资源

    母校的硬件设备我们可以借用和租用不谈,武汉校友会就是注册市民政局的 社团组织,下面还有“电力分会”、“慧贤科技公司"、“华友公司”等实体。各个校友单位都有资质和业绩,一大批退休人员闲置堆积,不少校友手中有资金,有权力,有项目,这些难得的硬件需要组合配置,校友会要组织好才行。

    3、亲情、友情、公共社会关系资源

    “校友"是无大小、无老幼,不分先后的亲情关系,人际关系中,校友是十分重要的资源,它是以怀念母校,忆往思旧的胎体上发展起来的。朱九思老院长说:“校友是学校发展的重大力量”,朱玉泉书记说:“校友是学校建设发展最可依赖和依靠的力量。”事实上,不少在职校友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为母校和武汉校友会帮了大忙。而我们校友,校友单位之间的合作,达到双赢和多赢的事例,也是海着呢!

    4、品牌资源

    “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校友会”这两块“金字招牌”的资源,也是显赫人心的,南方有些单位称华中科技大学是“南方的清华”,毕业生不用考试就可录用,我到各单位办事,说是“武汉校友会”来的,接待人员马上改变态度,刮目相看,立即挂电话联系接待工作。至于要项目,谈项目合同,提到是华工校友,人们便为之一振,信任度提高了,评价与声誉不一样。我参加了一些评标会议,经常遇到华工校友,并一致推举为评标小组“专家组长”。

    5、社会经济环境资源

    武汉正张扬着“中部崛起”、“八城市经济圈”联姻,“十一五规划”起步,华中科技大学稳健地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发,这样的经济社会环境,对受过高等教育的校友和有几年、几十年社会实践的高级职称人员,是非常难得的机遇,现在是历年来最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我们再不能长叹“怀才不遇"、“不得志",难觅“知音”了,况且,我们武汉校友会就有三个实业让有志人士大显身手,干一场的。

    二、怎样整合?怎样谋发展?

    1、吃透资源,摸准市场需要

    前面谈到的五种资源都比较抽象,要搞清资源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环节所在。以《校友》刊物的创建和发行为例,是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的(其过程略)。

    2、沟通信息。追逐利用一切看似无希望的信息,整合为已有,服务广大校友。

    我曾被三个个体户聘用,并帮他们出点子,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使它们发展起来:一是把打字社发展成英语口语培训公司;二是我曾当过总工的“博士来公司”,由一个农民企业小群体发展成为一个一级消防公司;三是将灯光照明设计公司引进到北京发展去了,武汉成为分公司。这三个例子说明他们充分利用了信息,抓住了机遇不放,而且是不断收集利用新的信息,发展壮大自己。

    3、选好用好几个人,把校友会的实业确实抓起来,像洛阳校友会那样,以实业支持解决校友会的经费,反过来,以校友会的名义和实业成果,来服务广大校友,服务校友单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我这里着重介绍洛阳校友会发展成长的事实和一次分裂重组的教训,洛阳校友会现在很红火,在2004年的实业利税24万元,2005年为48万元。会长有个六字经(见11期P17面),一心一意投入校友会的奉献工作,办校友会的实业,进行第二次创业,解决好地方、母校、校友三方面的关系,既要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又要落实母校“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方针,使母校“名利"双收,还要兼顾校友会和校友个人的利益,按市扬经济法则办事,做到地方、母校、校友三方满意。他们对校友会实业的项目进行四个定位,主要搞工程设计、科研开发,已有的商业贸易和在职人员的博士学位研究生培训班,简称“四定位’’。进一步发扬“五自”精神,即自力更生、自担风险、自找苦吃、自我加压、自强不息。他今年67岁了,在职之前是“三十而立",干出了洛阳石化的伟业,退休后是“六十而立",六十岁开始办民营企业的大事。

    全国有69个校友会,武汉校友会大概是处在3—4名之间,名声在外,而实质上是处于维持应付状态,熊会长说:“我是维持会长,能维持18年的工作,也不容易。”我现在是一个高级“化缘僧”,网站是化缘的筐,八个板块,什么信息都可以装进去,“电子名录库”是化缘的罗盘,而“刊物”是化缘的斋碗。服务校友,感动上帝,求神拜佛,是我们常念的经。大家都是有知识的人,不能老食白食,对校友会要有点贡献,“化缘”解决印刷费只是一个过渡的办法,出于无奈,搞实业、认养、支持校友会的发展,才是我们的出路。

    整合资源搞实业,走洛阳校友会之路,用实业支撑校友会的费用,是这次新联谊会的议论中心,希望大家集思广义,把这一中心话题说透。

    祝校友们发财,身心健康,合家欢乐。
    
    八、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校友会支撑

    中国还没有世界级一流大学,没有世界级“大师",这是教育系统最关切的头等大事。国内的一流大学,都在为创建世界级一流大学负重拼搏,矢志不移,潜行有绩。

    我是新中国用双甲等助学金培养出来的老大学生,从事军工生产的高级工程师,市级自动控制专家,退休后又在“华师一附中”和“华科大”两个校友会服务了二十多年,我深深地感觉到,“校友”是助推一流大学创建的重大力量。

    一流大学,首先是要有一流的高中生源。我就读的华中师大一附中,每年都有一大批应届生保送或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甚至有大半个班的学生,同时同步走进华中科技大学,而入华工的华师一附中校友,每年开学后的头一个月,按惯例要在校园内集会一次,所有进入“华工"的“华师一”校友,见面沟通交流一下,欢迎新校友,介绍华工专业情况,熟悉校园环境,如何选择社团组织,如何适应大学学习方法等,这种自发的由下而上的校友关爱,一届又一届传承了好多年。大学校友返高中集会,更是一届又一届兴旺热闹,这是潜移默化,无声息地为大学提供优质生源的生动实例。

    中学、大学的产品是各届毕业生,产品的好坏,就是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华工原校长之一的樊明武校长说:“学校声誉来自校友的作为。”品牌名校的创造,是全体师生和历届校友,日积月累的结晶。校友感恩母校,常回母校看看,为母校提供各种信息,为母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社会资源和市场需求,校友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母校则从校友在社会上的表现和社会市场需要,调整创新教学和科研课题,按周济校长的办学方针:“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学、研、产三足鼎立"。华工统领服务了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朱九思老院长早在1993年就从宏观方面总结大学互相关联的三项工作:一、招生工作;二、教育、科研工作;三、校友工作。他亲自跑遍全国十几个校友会成立组建工作,现己发展到81个校友会,他倾听了3 O多万校友的心声,给海内外校友深层次的终身关爱和帮助。各个校友会秉承“服务校友、服务校友单位、服务母校、服务社会”的“四服务”精神,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共赢工作,硕果累累。

    清华、北大的校友挑起了中国的大梁,包揽了中国领袖群体,市、省级以上的官员成百上千。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友、省市级的官员仅有百名左右。可见,湖北省的大学群体,任重而道远,追赶清华、北大的路程差距不小,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更是遥望难及。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名校长、5名副校长。排在最前面的副校长,分工负责校友工作与学校发展,把校友工作和关于学校发展的工作,担负于一位副校长身上,可见哈佛大学对校友工作何等重视。故而,哈佛大学领袖式、大师级人物辈出,校友反哺捐赠给哈佛大学的教学经费,是哈佛的主要经济来源。

    湖北省是教育大省,但不是教育强省,我就读的两个母校,华师一附中和华中科技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两个品牌名校。“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华中科技大学近年来的发展,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前身,是“中国工农速成中学”,也是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点中学,国内最佳高中排名第一,美国华盛顿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排名第二。我有幸就读这两个品牌名校,是我的造化与荣耀,所以,我发起带动校友团队,为两个母校分别创办了两个《校友》杂志,为品牌名校呐喊喝彩。本次又联手校友团体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合伙人",发起《能力》杂志创刊,希望湖北省教育系统的两个龙头老大一一我的两个母校,联手带头,把中国的“关键能力”教学,开办起来,把教育改革的新兴学科一一“能力学”,开创发展起来,为中国的教育强国之梦,献智力,立大功!

    2016年3月20日于江城
    
    九、横向联合 资源共享
    早在2OO4年l2月3日华中科大校友总会召开了年度理事会之时,武汉校友会向大会呈递了书面的资源共享倡议书,表示将原《江城校友》更名为《校友》,宣布《校友》这个资源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海内外各兄弟校友会共同拥有,把刊号贡献出来,让兄弟校友会出自己的专刊。也就是把武汉校友会已搭建好的这个载体平台,免费提供海内外校友使用。
    
    《江城校友》之所以更名为《校友》,是听取了张勇传院士和长沙校友会的意见,扩大它的服务范围,这样可以解决稿源质量和数量问题,也可以减轻制作费用的压力,便于其他兄弟校友会使用,使大家一起来呵护《校友》杂志。
    
    华中科大校友总会下属的各分会总共有65个,不少分会还挂“筹”字的尾巴,主要是我国社团组织的登记手续难办,审批受限制,各地校友会想去再登记办刊物、网站,难度很大。我们武汉校友会经历了这个磨难,体会很深。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是在母校身边的一个较大的校友会,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我们的义务,应该尽地主之谊,完成处于母校身边的校友会的责任,真正做到“四服务”:为母校科研教学服务、为校友单位生产经营服务,为海内外校友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一、横向联合 势在必然
    我们都知道,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华中科大近年来的发展,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母校的发展方向是:建设成为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大学的评价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其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学校声誉来自校友的作为。母校正在一点一滴地用时空和业绩砌筑世界知名大学的大厦,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校友、一流的校友会,我们各兄弟校友会之间,必须横向大联合,相互携手,共同发展。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各个兄弟校友会的生存与发展,都要市场经济活动作后盾。这些实践活动,需要横向联合,如信息共享,项目合作,市场调查,人力资源互补,道义与经济方面的支持帮助等等。而建立在同窗校友的情义上的联合,诚信可靠,根基扎实,实力雄厚,可以克服传统的体制障碍以及官僚机构的阻拦,效率倍增,成功率特高。

    《校友》杂志创刊五周年之际,各级领导和兄弟校友会发来的题词及贺信,使我们饱尝了“校友之家”的温馨幸福。《校友》是武汉校友会创办的,也是各兄弟校友会大联合的产物,是华科大校友的一个共同的精美名片、精神大餐,我们将一起来抚爱培育,使她成长为华中科大对外的一个响亮品牌。

    二、沟通与协调

    四年前在华中科大校友总会理事年会上,武汉校友会就向全国各地校友会奉献了《校友》这个宣传平台。由于她的刊号暂时还是内刊号,不能出湖北省,编辑部就设在武汉,编委会由各自愿参加的兄弟校友会推荐一名编委组成,实行网上办公。希望各兄弟校友会根据自己的人力和财力条件自愿参加,出自己的专刊。各兄弟校友会只用提供有关的文章和照片,责任编辑、美术编辑和印刷可由武汉校友会承办。

    已有不少兄弟校友会积极响应这一倡议,根据自己校友会的发展与开展活动的具体情况,与武汉校友会联系,出了自己的专刊。《校友》杂志已经出专刊的有洛阳篇、南昌篇。正在积极策划,待出的有北京篇、石家庄篇、江门篇、黄石篇、宜昌篇……。哪个校友会稿件和印刷费准备好了,就由这个校友会出版发行一期专刊,专刊编辑由主办校友会负责,。若稿件不足,还可以与武汉校友会合办,武汉校友会可给予各方面的支持。总之方式灵活多样。这个策划安排,一直在试用之中。

    三、平等互利,双赢共进

    武汉校友会诚心实意地奉献出《校友》资源已经五年了,这是我们愿意服务各兄弟校友,尽地主之谊的表现。各兄弟校友会之间是平等互助的,没有谁领导谁,谁指派谁的问题,没有居高临下的大哥作风。五年的倡导与等待,完全是出自校友亲情的尊重与体谅。

    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解决了兄弟校友会申办刊物刊号之难,使各地的校友会多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增进了兄弟校友之间的横向联合与交融,扩大了华中科大校友会的影响与贡献,发挥了华科大人的大气厚德、凝聚实在,远见卓识的精神。

    这样做更从根本上解决了《校友》杂志稿源和经费不足的问题,对《校友》本身的出版发行而言,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视野,增添了看点和可读性,从而让《校友》杂志更好地为广大校友服务,保证各地校友会的主要成员都能长期获得本刊,及时了解母校及其他校友会动态,也推动了本地校友会的工作。

    《校友》是民间的公益性刊物,它没有传统的体制障碍,各方面的条件要宽松得多,加之又有相对的独立自主性,更利于融合各方面的力量去办一些事情。从实际和发展的需要来看,许多问题民间联合去办更方便些,如信息资源共享,项目合作,人力资源互补,搞朱九思基金,为一些有影响有威望的人塑像祝寿,对文革中的“新华工”问题的研讨等等,这都是值得民间联合去办,去研讨的事。

    目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美国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一发牵动整个地球颤抖的地震。最近的亚欧峰会和华盛顿峰会,就是人类协调联合战胜灾难的切实举措。我们国家的每个大项目的成就,都是在统一指挥下,举全国之力,搞大会战的联合行动,才得以成功。今年救助汶川地震灾民、举办北京奥运会,也都是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国内外大联合奏出的凯歌。一个著名大学的各地校友会的大联合,才能促使我们共同发展。这就是兄弟校友会必须大联合的历史使命。

    《校友》创刊至今已有五年时问,已出版33期,共计有几十万字,免费赠送给全国各地校友传阅,五年多的成本费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证明了武汉校友会的奉献是诚心诚意的,付出是巨大的。我们热切地希望各地校友会与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把《校友》杂志办得更好!

    邱汉斌 编著
    2018年6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缩 影 ,一个“红小兵”的人生回忆录(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yb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