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读了辉哥的文章《「内心以为」的力量》后,深感这种力量对人的束缚如此强大。只要稍加观察,就可发现工作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案例。
01
刚刚,我的一位同事A问我“为什么你上次提交的TPC有一篇没通过啊?”
“审核的人说我创新性不够。”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道。
“什么?TPC还有过不过这一说吗?”旁边的同事B听了我俩的对话,惊讶地问道。
“对啊,每到月底,审核者会对我们提交的所有申请进行打分,打1分的就表示通过了。其他被驳回的,就没过。”我依据我仅有的一次经验解释道。
“为啥我们提交到这里的,根本就不用打分啊?提交上去就自动被发布了”同事B疑惑地点开他提交的入口。
我凑过去看,原来他的提交入口跟我的完全不同。
“谁说要提交到这里的啊?”我询问道。
“凯哥啊,他说提交到这里,我们好多人都是提交到这里的,比如晓伟哥、嵘哥……”
“额,那我还真不清楚了。我去年就是提交到我这里的,我都不知道你们这个入口的存在。”
过了一会儿,同事B忍不住问:“谁能给个确切的答案啊?到底在哪儿提才是正确的?”
“问老大吧,他应该知道”我回答道。
2分钟后,我回忆起去年我是怎么找到我的那个提交入口的,记得当时是项目管理团队的露姐发了一个链接,我就根据这个链接找到了入口,提交了我的第一篇TPC。
下意识地,我打算去翻之前的邮件。
不过,刚打开邮箱,我就停住了。去年的邮件,要翻出来还不得要一点儿时间啊?为啥不简单一点,直接去问露姐呢?她就坐在那里啊。
于是乎,我站起来,直接走到露姐工位上去询问她。
她耐心地指导我,并回答了我关于两个入口的疑惑。这面对面的交流,不仅给了我确切的答案,而且还额外给我补充了很多信息。
比如,审核者一般都是什么时候打分的?比如,我们要怎么才能看到别人的提交申请?等等。
通过这件事,给我们三个启示:
1.「内心以为」的力量确实很强大,凯哥以为那个提交入口是正确的,同事B、C、D……去问了凯哥,导致团队50%以上的同事都在这个他们“以为正确”的入口提交了。
看吧,一个人的错误以为,可以误导一个团队的人。
2.要减轻「内心以为」的负面力量,就要找专业的人员,比如从负责这件事情的专业人员那里获取正确的信息。
3.任何时候都要注重效率,不要事事都埋头苦干,要学会借力。比如,花15分钟去筛选出一个信息vs花3分钟从专业人员中获取信息,首选后者。
02
以上案例,引出来一个话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我们的认知盲区,但也是最容易提升我们的地方。
比如,如果不是同事A和我的对话,团队其他同事压根儿就不知道自己提错了地方,还满心欢喜地认为自己完成了任务。
再比如,今天上午隔壁团队的一个同事找我去帮他解决一个问题,我告诉他还可以这样,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拉代码的速度,他一脸惊讶地看着我“我平时都是删掉整个目录,再重新取的啊,要2-3个小时以上呢。”
“可你用我这种方法,最多半小时,就可以取一套全新的代码了啊!”
“啊!?我都不知道还有这种方法。”
好吧,这就是岗位之间的壁垒。我是专门负责这相关的,我懂得这些方法,他不懂很正常。
但推而广之,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领域其实是相当广的,如果能想办法去开拓丁点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在的很多问题。
那如何开拓呢?
其实就是让自己走出去,多去接触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的思想。就像那些大牛,都很热衷跨界一样,他们就是通过不断地去跨界,把他们原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领域逐步变为自己知道,从而为自己所用。
03
「内心以为」的力量是如此强大,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负面影响呢?
我认为是尝试,凡事都容许自己去试。就像辉哥晚归到达门口,既然到都到了,那就试试嘛,推推门,没准儿今天阿姨粗心没关门,我们就可以从大门进去啦。
可惜,这看似简单的建议,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比如,上周我对一个QA的同事说,“这家湘菜馆里面的招牌鱼头,发朋友圈集赞可以省40块钱呢?原价62元的,19.9元就可以吃到啦!”
同事惊讶地问道“啊!?是真的吗?上次我们说去试试,露露说不可能这么便宜,肯定是店家搞的噱头,万一你到时候进去了,没有这个优惠,那不是很尴尬?所以我们后来就没去。”
“嘿嘿,是真的,我上周六刚跟我同学来这儿吃了,蛮好吃的。”
看吧,大家都看到了一个信息,有些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做了,然后他就得到了经验。而有些人,内心以为不可能,不愿踏出第一步,那再好的信息于他们,也只能是噪音罢了。
这有点像机会,我们老说自己没遇到好的机会。其实不是没有,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辨别出来,没有抓住机会罢了。
我自己过去也深受「内心以为」的力量影响,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去试试吧,不成再说。所以今天中午,大概率猜到食堂不会允许用现金充卡了,但我还是揣着我的100元大钞去到食堂,先问阿姨“能用现金充值吗?”
“不行~”
“好吧”我也不失望,掏出手机打开支付宝付款。
至少,我勇敢地尝试过了,我也就得到了确定的答案——不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