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268792/2b21f99dbb31f6e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268792/ecae4890103f603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268792/53ee58c0ab9d1fd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268792/6390b623b71ef78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268792/abd8c223f277270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268792/41d932297a4200e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268792/f8edc26d7f1c9f8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268792/38f9fde687ff10c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268792/8fd75ffba2b0211b.jpg)
今年春节,第二次经历没有烟花爆竹,年味儿无疑是平淡的。在疫情防控的大前提下,一切从简。腊月二十三小年,没有花会表演,没有赶年集买年货。腊月底那几天的传统准备年货的所有程序全被打乱,代之而起的是超市的全天候不打烊,再也没有必要囤积大量的吃食。没有鞭炮市场,连代售点都全部取消,烟花爆竹基本绝迹。
作为经历过从物质匮乏到精神匮乏的一代人,也许是最后一代感受传统年味儿的人群。我们70后,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一年年感受到的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我们亲眼见证着央视春晚播出三十九届的历史,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全村人围坐在村委会广场,寒冬腊月,冒着严寒却乐此不疲,满是美好的回忆。1984年张明敏,1985年的陈佩斯,1987年费翔,1990年代的赵本山和赵丽蓉。
后来每家每户有了黑白电视,有了彩色电视机,而今有了网络智能电视机和网络信号手机。从青睐热捧春晚,到亲眼看到春晚被厌弃,成为鸡肋,这才十几年的时间。而今 谁家不是一边看着春晚,一边玩着手机 。不是看节目,而是抢抖音的红包。
看着舞台上靓丽的明星穿梭在光影里,70后的我们感觉不到快感,却分明觉得自己很累。连夜都几乎难以熬下去,强睁眼皮,撑到零点,只为了在朋友群发几个红包,证明我们还在支撑着过年的传统。
下一代呢?他们根本不在乎那些传统年俗。由于疫情需要,他们这么小就被迫独自过年,那么可以想象的到,他们内心的年俗年味儿肯定不像70后的父母辈这么讲究。除了追一下几个流量明星,他们的心思根本不在于春晚和守岁,时代已经把他们推到了就地过年的境地,他们也一定不愿意为了维护所谓的年俗年味儿而再次牺牲自己。
70后的我们还在维持着家庭伦理,年夜饭也尽量地丰盛,以弥补小时候因物质匮乏而造成的那些苦痛记忆。但是,70后的这一代最大的悲哀却是,孩子们不在身边,这年夜饭总感觉缺少点什么?
那么,究竟缺少什么呢?缺少使传统年俗年味儿传承下去的机会了。再过三五年,当这群90后成家立业之后,他们绝对不会为了回老家与父母团聚过年而奔波劳碌,就地过年可能会成为他们的过年新年俗。
即使是70后的这一代,好像也已经厌倦了这种回农村老家过年的习俗,他们的身体日渐衰微,似乎已经不能承受农村老家的低温寒冷和不能洗澡,没有卫生间。尽管脱贫攻坚已经大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居住条件,但是70后们已经无法把他们的90后子女带回到农村老家了。随着老一代父母的逐渐离世,农村的年俗年味儿必定会随着农耕文明的式微而最终消亡。
70后可能会成为见证这些传统年俗年味儿的最后一代人。不知道这是他们的幸运还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