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纪录片《零零后》
上周看了一部纪录片中的一集。这是记录芭学园几个孩子从入园到进入初中这十年的成长经历的,一共5集,主角是五个孩子。
我看的这集,记录的是一个叫谈雨萌的小女孩儿。能看出来,曾经的她是很快乐的小女孩儿,爸爸特别爱陪伴她玩儿。
进入青春期后,谈雨萌开始越来越不爱和父母交流,她的父母对此的说法是叛逆期。可是,真的是叛逆期吗?
谈雨萌有个三岁的妹妹叫柚柚,她的妈妈表示,可能是年龄原因,当柚柚出生后,他们对柚柚可能是没了要求,所以看着就是好玩可爱。但是十几年前看谈雨萌的时候,哪哪都是问题。
最有感触的是谈雨萌的妈妈,和一个朋友的一段对话,朋友表示,一家四口出来玩,谈雨萌的父母和柚柚像是一家人,谈雨萌不像他们家人。这是二胎政策放开后,很多二胎家庭会遇到的问题吧,老二的出现打破家里多年的关系平衡,父母不得不降精力放在更小的孩子身上时,大孩子的心理疏导和爱的表达,如果不能及时传递出去,看到的更多是大孩子的心门对父母上了一把坚固的锁。
这个过程中,无数次听到谈雨萌父母表达谈雨萌小时候的乖巧,可是,我们给孩子的爱,真的是要用来换取他们的听话吗?如果用对待柚柚的方式来对待萌萌,萌萌的心门会不会慢慢朝着父母打开呢?
二、第二次看到自己孩子身体的瞬间颤抖
上周五早上吼了孩子,很厉害的吼,我再次看到他在我的大吼之下为之一颤的小小身体。上一次是三个月前。也许之前也有,但更早之前的我没有留意到。
送他到幼儿园后,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为什么大早上的就会这样吼叫。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是自己对他的理解不够,对他的耐性不够。
第一,酸奶事件
早上起床后他要喝酸奶,等酸奶热好给他拿吸管,我撕下一根给他,撕下来的时候,吸管包装坏了,他开始不开心要完整包装的,这个时候我没像之前那样去理解他的不开心,理解他的情绪。而是急于解释这不是我的错。导致他又哭又闹了一会儿。
最后他自己把吸管扔地上了。
过了会儿想起来要用吸管喝酸奶,就去找吸管,不知道是真的不记得吸管在地上还是故意的,反正就是抱着我又哭又闹不让我继续换衣服,说吸管 不见了。
引导他找到吸管,关于一早上因为酸奶而引起的不开心总算结束了。
第二,早饭事件
早上煮饺子,我本来煮了12个,想着他应该能吃6个,我6个可能不够,就又加了2个,一共14个,结果他早上只要了两个,关键是吃完1个后就和我表示已经吃饱了,我一下子就联想到酸奶事件,一方面害怕吃不饱会饿着,一方面又担心他营养不够,又气他喝酸奶导致有了饱腹感,几种情绪杂糅在一起就爆发了。
吼完就后悔。
一路上心神不定。
回家也开始深深觉察自己。心里还有个声音在告诉我,我是对一个人带孩子,每天面对他的各种情绪有点绷不住了。
但其实是我处理方法不当。酸奶事件他需要我理解他的不开心,可我没有去共情。
煮饺子前我应该问问他需要几个,而不是自己意淫他能吃几个。
想到这些,就想起了武志红老师在奇葩大会上的那段发言。
三、奇葩大会上武志红老师的发言
奇葩大会上武志红老师的发言,我并不陌生,订阅的专栏里早有提到孙博的成长故事。但是那句反问,掷地有声。他反问那些自称将孩子宠爱或者溺爱坏了的父母,有没有像孙博的家人那样宠爱或溺爱自己的孩子。
就我所见,我身边没有这样的父母,包括我自己,也还没能做到对孩子能宠爱到这种程度。
比如前阵子我的孩子表达不想上幼儿园时,我并未让他体验到想不上就不上的感觉。也是武志红老师的这句反问,让我常常反问自己,我对孩子,到底宠爱了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