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今乐道”的开篇四句疑问分别是: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好不好?
结合今天的书籍主题,前三句话就变为:
-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 为什么要主张非暴力沟通?
- 怎么学习非暴力沟通?
既然前三句问题是这么问,那么第四个问题的回答肯定就是好了。
今天由我领“读”的分享,回答的就是这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在解释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前,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暴力沟通,以使我们对现有的沟通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暴力沟通,就是不顾及对方感受,不经大脑思考,“条件反射式地沟通”。
表现形式,包括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口评价和下结论。
譬如A对B进行上述类型的暴力沟通,则在这种情况下的沟通模式下,A会很爽、很解气,但会给B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遇到脾气差、地位对等的B,还会将同类型的反馈返还给A。结果是,人得罪了,事也搅黄了,没有取得共识和想要结果。
暴力沟通,就是不经大脑思考的下意识反应,是非理性思考的本能反应。
危机情况下的求生本能可能会救你一命,日常行为中的本能反应却可能会害你失去一些东西。由本能到理性,需要的是思考。
暴力沟通,不会起到积极正向的沟通效果,严重的还会使得对方心理留下长久的阴影,这些有心或无心的语言暴力会让人际关系变得冷漠、产生隔阂甚至敌视。最重要的,所沟通的问题不会得到解决,是种失败、低效的沟通方式,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粗暴地教训子女事情做得不对。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
非暴力沟通,就是主张“非条件反射式地沟通”,沟通时经过思考再开口。这个沟通方式没有任何新主张、新概念,只是提倡把爱融入生活,把我们现有的谈话和聆听方式作适当改变,“听别人想说的,说别人想听的”,但绝不是指曲意迎合、溜须拍马。
二、为什么要主张非暴力沟通?
通常我们听到批评时,本能的反应是申辩、退缩或反击。
然而,当我们掌握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之后,我们会去倾听内容、观察批评者,了解批评背后的感受及需要,而不是受本能支配立即反驳,这样我们便有可能发现问题的真相、事件的本质,对双方的立场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对抗和争执。
通过非暴力沟通,能建立合谐、有爱、通畅的生活和社交圈,使人际关系更圆润,能促进事情更有效的达成。甚至有人称非暴力沟通为“爱的语言”。
三、怎么学习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原则:明白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筛选过的语言,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不复杂,核心是谈话和倾听,可概况为四个字:观、感、需、求。
观,观察,诚实而明确地表达观察结果;
感,感受,客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关注和倾听他人的感受;
需,需求,引发此感受的需求是什么;
求,请求,向对方提出具体的请求而不是命令。
1.观察
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论、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表达时尽量客观,用上帝视角看待问题,不带倾向性和情绪。即所谓的“对事不对人”、“不要背地里评论他人”,否则会影响立场和结论,得出片面的、不准确的结果。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因此,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简单就是极致的复杂“,需要有意控制、刻意练习。
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后者是带有倾向性的。
2.感受
多用“我感到”+“因为我”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感受以及引发原因。
通常人们认为感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犹如新闻、报纸上的”专家表示“、”专家评论“,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被代表,而不是倾听自己。
体会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可以促进亲情友情、改善工作关系,避免被曲解、被误会,降低听众的理解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需要平和的表达,但表达的内容可以不平和,犹如四两拨千斤,毕竟”有理不在声高“,附加太多的情绪并不能增加观点的正确性,反而平和地表达有力度的内容,更具有反差和冲击力。
3.需求
大多数人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出现矛盾时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其实人的感受来自于自身的需要,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是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他人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达不到沟通的目的。
反过来,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他人就有可能作出积极而有针对性的回应。即所谓的,不要作、No zuo No Die。
这说明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直接告诉别人你的目的、你的要求,而非将其当做宣泄情绪的出气筒。
出了气而不解决问题,于事无补,反而伤害双方关系,南辕北辙。
4.请求
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会更容易得到积极回应?
马歇尔博士总结了5个小贴士:
- 具体表达请求;
- 明确谈话目的;
- 引导对方反馈;
- 关注他人反应;
- 区别请求命令。
相互沟通:双向互动,倾听你的,表达我的,像打球一般一来一往,有去又回,才能沟通得更加深入。
沟通是双向互动,谈话是为了表达自己,倾听则是为了了解他人,并给予反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倾听呢?马歇尔博士提出了几个建议。
5.倾听
1)专注聚焦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2)给予反馈
作出适当反应,以显示你在听。谁都不希望自己对着一帮木头人讲话,这样会讲得索然无味。反馈能促进对方进一步表达,把话说完整、说明白、说透彻,并且让对方说得爽。反馈方式包括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包括点头、鼓掌、注明、表情变化等等。口头语言包括说:嗯、对、是的、没错、后来呢等等。
3)特殊反馈
在沟通过程中,不清楚的部分可以通过问句形式引导对方进一步表达,不确定的部分可以通过复述来确认。在社群里,反馈还可以是表情、文字感慨、发红包、表达收获与体会等方式。
4)反馈语气
注意反馈语气,体会对方感受和需求,不要下结论。
上述所说的倾听技巧,可以用同理心来理解。说白了,就是当你与人沟通的时候,你期望对方在倾听你讲述的过程中,做出怎样的反应。其实就是自己所希望的能收到何种对方释放的信号,显示出他在认真听、在试图理解你、希望你能多说点。
四、总结
-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有效交流、获取理解、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 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是什么?
说者要诚实表达,听者要专注倾听,并且这两个角色会随时切换。话出口前,多想一下。
- 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是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减少乃至避免表达过程中的情绪化和偏见,达成共识,皆大欢喜。
- 学习非暴力沟通有什么门槛?
这个沟通方式与个人心智无关、与情商无关,类似学习 Excel 一样,按着步骤一步步来即可。
学好用好非暴力沟通,掌握”观、感、需、求”四要素,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将使我们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五、引申
本书的金句是: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沟通”。
“条件反射”,就是下意识的、不经思考的。
有一个理论说:大脑的外层思考是理性的、克制的;而内部的思考是原始的、本能的;中间部分,就是情绪。在我们情绪化的时候,就要警惕,因为有被原始本能控制的趋势,把事情搞砸。在发生情绪化的时候,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化,把实施反应的动作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思考后再行动。
在上述所述的非暴力沟通中,强调要有同理心。
这引发另一个思考:
何时需要换位思考?
何时又需要不顾及他人眼光,需要做真我而非“他人期待的我”?
我的理解是,需要强调同理心的时候,是需要与人协作、需要沟通和反馈的时候。
需要做真我的时候,就不需要顾及他人眼光,因为这事只与自己有关、而与吃瓜群众无关。
这时候需要坚持、需要执着。
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坚持真我的话是:我爱你,与你何干?
另外一句话是: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
坦率的表达,坦率的行动,争取自己想要的经历和结果。即使失败,也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犹如我们的储君老师和师娘,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从安稳而有前途的工作中抽身、辞职,去实践自己想做的事,追逐自己想做的梦,无悔于这段青春,这段人生。
梦想还是有的,并且要为之付诸行动,万一真实现了呢?
今晚是除旧迎新的除夕夜,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中,无论过去如何、他人眼光如何,要去做真实的自我,勇敢追逐自己的梦。
感谢你阅读到这里!
在此祝读到这里的你新春快乐,一年后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第一次跟着小猫妮的教程,制作竖屏思维导图。有种用数码相机,第一次由自动档切换为手动档的感觉,真累。不过效果很不错,灵活很多。只是这次制图的性价比太低,投入数个小时,还没完全掌握技巧和方法,部分调整反复操作,浪费了时间,还需再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