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思维是一种整理思维的一种方法,可以高效的识别、归类信息,做出结论,并输出信息。当然在运用结构化思维之前,大脑也是这么工作的,但是有可能只是得到的是一大推没有筛选的信息,很多的信息对于你当下是没用的主题,同时也做不出识别和归类,你也不清楚到底要做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如果让你讲出来,你可能也讲不出个所以然,别人也更听不出你到底在讲什么,有时候就会说脑子是一片浆糊,掌握结构化思维后,不管你在思考还是讲解都可以做到条例清晰,思路分明,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这只是结构化思维的好处,那到底什么是结构化思维呢?结构化思维就是面对问题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某种结构,把他拆成一个个你能解决的部分。他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的大脑,从发散的信息当中进行提炼的一种思维方式。面对一个问题,我们建立一个先总后分的立体化分析方式,先看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方面,然后再往下分析,从而实现从总体到局部的鸟瞰,而不再拘泥于细节。
首先,面对大量的信息,如何运用结构化思维来高效识别呢?我们要先搞清楚三个名词:结论、理由、事实。然后我们要从大量信息中找出那一条是结论,支持结论的理由,以及支持理由的事实。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想要知道对方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第一件是就要明确对方表达的结论。表达者从一定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每次听完别人的论述或看完别人的文章后我们需要尝试着问自己,他到底要说什么,这样可以逼迫你去思考,或者从其他信息当中去寻找结论。找到了结论后,就要找到支持结论的理由。判断一个结论适逢有价值,首先要去观察这个结论是不是有理由支撑。识别信息的第三步,就是找出信息中有哪些事实。结论和理可以是主观的,那么事实一定是客观的。数据和不带感情色彩的事件是客观的,它们是支撑结论和理由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只有最后的事实是可靠的,并且用它来支撑前面的理由和结论的逻辑是顺畅的,那你接受的整个信息才是完整可信的。
梳理完结构,理由和事实后,这是完成了一个纵向的总分结构,各个理由或子理由在横向上如何分类和排序,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人类的大脑一次性接受信息的量是有限的,而大脑又有自动将事物归类和重组的能力。
我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要如上去做,我们在表达的时候也要注意几个套路,我们简称为“论、证、类、比”四原则。论,就是结论先行,一次表达只支持一个思想,最好能够出现在开头,这叫结论先行。
第二个原则,证。也就是以上统下,任何一个层次的要点都必须是他下一个层次要点的总结概括,直到最后一个层次的内容是客观事实或数据为止。第三个原则叫类,也即是归类分组,就是每一组要点必须要属于同一个范畴。
第四个原则叫比,也就是逻辑递进。所以每个要点都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