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你怎样理解?
有想像到什么吗?
有了自己的答案吗?
想了解我要说些什么吗?
无论哪一种可能,我想这个标题成功地激发了每个人都具备却被深埋的,被叫做“想象力”的这个东西。
等待……看看我们在这里是否有契合和共鸣?
创造性想象一I之歌唱
放牛班的春天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文电影,“池塘之底”、顽皮儿童、残暴高压、体罚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热爱音乐,坚持创作,他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歌唱,是一种表达,合唱,是一种集个人表达和团队合作的歌唱形式,合唱的过程让人了解、沉浸、磨练、配合与包容。
音乐教师克莱门特他还拥有宽厚的仁慈,深深的包容,执着的坚持,耐心的等待和无尽的爱。
一I之诗歌
死亡诗社1989年上映的一部美国电影,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约翰·基汀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
基汀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 ;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
文学老师约翰·基汀一I之美术
蒙娜丽莎的微笑2003年上映的一部美国电影,讲述1950年代,美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表面看来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在如威斯理般著名的女子大学里,教师们教授学生,仍是一切围绕将来的好姻缘打转,并不鼓励她们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不注重培养她们的心里素质。美丽成熟的凯瑟琳大学毕业,怀揣理想和热情来到该学校担任艺术史教师时,以她风趣、率直、热情、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个人魅力开始散播自由的种子……
艺术史教师凯瑟琳她还拥有独立的我,自我的坚持和勇敢的放弃精神。
一I之书籍
心智社会一本书就是一件艺术品。透过附着的“血肉”,找寻作者建构的“骨架”,通过作者语言的表达,找寻共鸣,提出问题,找寻答案,在相似与相对的观点中驻足与徘徊,似与一位从未谋面却充满尊敬的智者对话,一份创作,引行到一个从未抵达的远方深思,总是值得被尊重。
一I:艺术
三部电影,年代不同,学校背景不同,学生年龄段不同,可是作为一名具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在执教过程中的教育理念,也可以说是教育情怀却是完全相同:坚持与改变。
面对各种境遇,敢于跳出“体制化”,勇于打破,坚定信念,坚持自我,用生命影响生命。
看过这些电影甚至更多的人们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吗?——为什么在教育过程中遇到困境与待突破的时候都引入了“艺术”手段?
艺术,注重想象力,表达形式多样,调动多感官,尤其强调独特性,任何临摹的作品只能用像与不像去评价,却不能称其具备“价值”,一件艺术作品之所以称作“创作”,更多在其独一无二的表达,作品只是一种用来表达的手段的产物,所有的copy只是在复制他人作品的外表,却怎么也无法完全照搬他人作品的精神与灵魂。
艺术的独特无二性不正和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吗?教育就是存在差异化,存在独特性,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不也是如此吗?面对有差异的受教群体,施教者又该如何?因材施教,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尊重差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这般,教育的改革将是如何地兴涛骇浪地彻底啊?
排练中……严寒酷暑,没有节假日,练功房里总是枯燥的反复练习,假期每天六个小时以上的练习,虽还远不如专业人员的强度,可看着流汗的脸颊,湿透的衣衫和腿上胳膊上多处的淤青……兼顾学习与专业的并行,这样的一份坚持的毅力是胜过专业技能提升而受益终身的精神铸造吧……这样的场景总是不忍心全程直视,只觉得每个生命都自带光环,在这世上是独一无二的天使。
怎样才叫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