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个案分析
教学中,作为教师常常会遇到个别让人头疼、捉摸不透的小朋友,学校的规章制度,你的三令五申,对他来说都毫无效果。因此你总会想尽办法来教育他,然而效果却微乎其微,自己也备受打击。此时,我们不妨探寻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有这样的行为,再依据原因选择恰当的方法,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教育要因人而异。前几天听了陈老师《学生问题诊疗策略》报告,初试了一下,个人感觉颇有道理。
个案分析前需要收集一些材料:
父母职业文化水平,家庭结构,家长之间关系,孩子六岁之前谁带?(带孩子的大人的性格和文化水平如何?大人之间的教育理念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有何冲突?)
学生小时候是否曾经有过特殊的创伤经历。(如果有,是怎样的经历?可以问学生或者家长。)
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各科教师、同学、家人对他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
学生的典型事件(两三件)。
学生的早期记忆:词语联想,画图,全家福五项图(房子,树木,书,自己和另外一个人)。
打算对学生做哪方面的分析,打算解决学生的什么问题。
个案治疗的一般程序和注意事项。
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等大家冷静下来再处理。
不急于做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先不说对错,而是研究他为何犯错。
不搞“态度挂帅”,先不关注学生的态度,而是先调查事实,用事实说话。
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把学生当做研究对象,对问题的解决和自己的心理健康都有好处。
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法与心理测试法双管齐下,要特别注意学生在非正式场合的表现。要注意通过学生了解,学生可以进行画图法、词语联想法、早期记忆回忆法等心理测试。
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横向、纵向全面调查学,了解学生的情况。
诊断前要提出多种假设,避免单向归因,不能只有道德视觉,还要有科学视觉。
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自我反驳,使结论更加完善。
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要弄清问题,最主要的毛病在哪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教师开出的药方最好只是适合他一个人。
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诊疗,并随时准备修正,要密切留意学生的动态,根据治疗效果随机应变。
早期记忆分析研究
什么是早期记忆?一个人能回忆起来的最初记忆,最好不止写一件,一般两三件事为好。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它代表的东西,在于它对生命的解释。即现在和未来的关联。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早期记忆:
看情景、地点、也就是本人当时身处的环境;
看其中有谁,没有谁;
看活动内容和性质;
看当时孩子的心态感受;
看主题。主题特别重要,是早期的核心。
画五项图是个案分析的重要方法。学过之后,我就让班级里的一个孩子画了一张,真的可以透过图画看出孩子的个性,以及生活状态。为了更准确地记录分析技术,我选择了截图。
个案分析的治疗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家人配合完成,老师一个人无法完成,因此成效很低。虽然成效低,但是通过诊疗,我们可以更了解学生,更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助于学生成长,有助于教师改变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