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人对话不深究原委,就象学习不知学-问。在与人对话时浅博的,他自然在我的气场下,说出了自己的根底,然而这种人的告知还不让人放心,不知他说的是真是假。
然而就象学问,你只管学习。浅陋的一读自明,然而还有其中深意还要认真的读,仔细的学。孔子韦编三绝学习刻苦将书都翻烂了,那样的精神成就了他的万世师表。
这种精神是一种求索的精神,然而一篇文章我学时学了几遍就索然无味,因为我在求索中找不到真理,无法求其精奥,抓不住学习的要领。求索是探知真理,而我只是在浅陋中发现学问。求索是在那些难懂的学问上求知,而我在深度中看到的是虚伪。因为,这是自己的华而不实造成的,因此学问要时事求实,这也许是我读那华而不实的小说中毒了,认识了虚伪就否定了知识的求实性,对知识产生了怀疑。
知识也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因为每个文化人的实践与务实的态度不同。有些人只是夸夸其谈少了实践而知识不务实。就说季羡林先生吧!他写作技艺精湛而且学术专业水准又高,因而用写作技艺与学术专业相结合成就了他在学问上的成功地位。他有一句读书要尽兴的话,是说读书就象在草地上来回跑马,跑多了就尘土飞扬因此书只要读一遍,其余粗略翻翻,他这种读书方法叫性情中人,只是尽兴读,读到索然无味时再略读。
就是说读书是需要兴趣的,要看个人的天赋与勤奋,天赋>勤奋。光靠勤奋学习,眼前看到的就是尘土飞扬的跑马场荒凉。因而一个人需要有天赋,天赋是一种热爱,能够将书中的知识燃烧,化为光明的火矩,照亮前行的路。而我在学习中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的潜力有待挖掘。因为有时,你乘兴学习越学越有趣将学与作并驾其驱,感觉天空是蓝的,大地是广阔的,任我行。
有时在写作中常感觉思路被打断,这就是一种天赋受限的感觉,然而就象孟母三迁让孟子躲着生意人,乞丐。而我在家中读书,有时听到窗外的声音。想到的那是下里巴人的故事,我思考着记录着。
但是我有我的阳春白雪,因为我有我的坚定。我不被佛教中所谓的执着所迷惑。不被所谓的拿得起放得下弄得颠颠倒倒,因为知识使我明志。天道也酬勤,勤是挖掘潜力开发天赋的钥匙,因此只要不被鞭子赶着跑,勤劳就是智慧的发动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