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时间:一周。
笔记字数:5200字。
你需要花费的时间:30分钟阅读完毕。
《非暴力沟通》,主要讲述了如何友善的和人交流。既包括如何有效友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有效友善的倾听他人意见。个人觉得尤其对陌生人交流中,实际操作性很强,但是对熟人的时候,我个人理解就是展示真实的自己就好了,我已经被朋友骂了很多次神经病了(惨)。
推荐阅读等级:四星(强烈推荐)。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1.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看到这,我是一脸蒙蔽)
2.非暴力沟通的过程
不管是否喜欢,清楚地表述人们做了什么,不判断或者评估,接着表达感受。然后 说出导致这种感情的原因。
(俺的例子:错误:耿整齐是个王八蛋。正确:耿整齐随地吐痰,让我觉得像一个海里面的爬行动物,因为,这种动物也经常吐口水。)
举个栗子:你把垃圾扔在了外面。我很不开心。那是因为我是一个爱干净的人,另外我认为这会对别人同样造成麻烦。
第二章 是什么屏蔽了爱
1.道德评判
使用道德标准评判别人,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便把他看做不道德或者邪恶。这实际上反应了我们自身的需要和价值观。但是以这种方式获取需求会招来敌意,即便对方让步也是极不情愿,逐渐的我们会发现对方将不再友好甚至反弹。举个例子:名震天下的女权运动,由于仅仅站在性别立场上将男性批判甚至侮辱以获取更多的利益,但是我们会逐渐发现,当男性们不再让步,甚至产生了对立的情绪,这是不妥当的。
2.进行比较
当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和杂志上的身体比较时,我们会心情低落。但,最重要的是成就的差别,人类历史上从不缺少天才,和十二岁的莫扎特比较,我们不难得知,我们在比较过程中,忽略了对人对自己的爱意。举个栗子:隔壁家的孩子。
(你看看人家,你看看你,是不是废物?建议关系不好别说)
3.回避责任
“不得不”,“你让我”,“我必须”当我们用这样的字眼行动时,我们也试图回避责任。
4.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充满着威胁,如果不完成就会被惩罚。举个栗子,当我们希望自己的朋友帮自己的时候,往往有考验友谊的内涵,希望他帮助自己,但是对方不帮助,就会发泄到友谊的问题。
(你帮我取快递吧。(这点小忙都不帮,算什么朋友))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观察要和评论分开,既所见既真实吗?在下雨的天气在家睡觉,是懒惰的人吗?在夜里打游戏的学生,是不务正业的人吗?如下首歌所言。
人类智力最高的形式
不带评论的观察室人类智力最高的形式-克里希拉姆提。
多讲述,少评论。
他把垃圾丢在了街道上,他偷走了别人的钱包,他欺负了隔壁家的小孩,所以我觉得他的品格并不好。
这样的论述远远比“他是一个坏人,王八蛋,畜生”有效地多。
!!!以下是关键区域!!!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区分感受和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的不好”。这是想法,不是感受。
“作为一个吉他手,我感到失落。”这是感受。
“我觉得XXX”更多表达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而不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感受。
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责备别人。
3.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例子1:甲指责对方。乙说明自己的感受没有满足。
例子2:甲指责对方。乙说明自己的感受没有满足,但是这种感受并不清晰。
这样就清晰了。
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批评往往含着期待。
“你从不理解我”=“我需要你的理解。”
“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我看重亲密关系而不是事业。”
人机关系中的基本需要:
难以承受的痛苦
社会文化不鼓励我们表达感受。(“我很难过”“哈哈哈,你矫情”)(“我痛苦”“滚,不要把负面情绪给我”)
我们总是过于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害怕被厌恶被拒绝,但是实际上,大胆直言比默默忍受更有效果。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第一阶段 情感的奴隶
我们相信我们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舔狗本狗)
害怕对方的不快乐,会伤害人间关系。
第二阶段 面目可憎
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甚至牺牲自己,代价极大,自己过得憋屈,痛苦,但是还要照顾朋友恋人的情绪。(舔狗升级版)
第三阶段 生活的主人
相互依存,绝不损人利己,我们帮助别人是因为出于爱,而不是恐惧内疚和惭愧。(正常人)
第六章 请求帮助
1.提出具体的请求
首先,清楚告诉对方,我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使用抽象化的语言会使我们无法了解自己,也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
2.明确谈话的目的
我们期待如实的反馈,我们期待与人交流的时候对方会有所回应,我们表达的越深刻越清楚,越容易得到称心的回应。
3.请求反馈
确保对方理解我们的意思,当对方给予反馈,我们表达感激,如果没有,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举例子,“或许我说的并不清楚,我的意思是XXXX”。
(举个栗子:小明啊,我想请你帮我取快递,你愿意吗?你要是愿意我就太开心了,你要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关系,我可以找别人啊)
4.了解他人的反应
1)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听我说完这些,你心情怎么样?
2)对方正在想什么
我的建议是否可行呢?如果不太行,能否根据你的判断,有哪些因素会妨碍实施呢?
3)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你是否同意XX?
5.在集体讨论提出的请求
漫无目的的发言,那么会议将毫无成果,必须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反馈究竟是什么。
6.请求和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就会被惩罚,那么我们的请求会被视为命令。
命令:目的未达成,会让对方收到惩戒或者心理伤害,包括内疚。
7.非暴力沟通的目的
它并不能帮助让其他人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而是在对话中让对方认识到,我们愿意尊重对方的想法。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然而,用全身心倾听他人并不容易。他人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
(我个人常犯的错误:建议,比较,安慰,回忆。我居然还没被人拉黑,hhhhhh)
体会他人的感受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a)观察,(b)感受,(c)需要,和(d)请求。
先生:“和你说话有什么用?你从不好好听。”
太太:“你生我的气吗?”(自我责备,错误)
太太:(再试一次)“你不高兴是因为你需要得到理解?”(关注对方需求,正确)
给他人反馈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补充。我们的问题可以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他人的观察:“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
2.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
3.他人的请求:“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订酒店?”
请注意上述问题与以下问题的区别:
1.“你说的是什么事?”
2.“你现在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你会有那样的感觉?”
3.“你希望我怎么做?”
第二组容易产生距离感,因为没有用心体会他人。
询问前,先表达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例如,如果我们想问别人“你说的是什么事”,我们可以说:“我有些困惑。我想知道你是指哪件事。告诉我好吗?”(虽然这不必要)
在给他人反馈时,我们的语气十分重要。一个人在听别人谈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将会留意其中是否暗含着批评或嘲讽。如果我们的语气很肯定,仿佛是在宣布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通常不会有好的反应。然而,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而非下结论,他们一般就不会产生反感。
(你钱包丢了,你太惨了------你钱包丢了,心情会有些难过吧)
保持关注
我建议,在解决问题或询问他人的请求前,为他人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如果过早地提及他人的请求,我们也许就无法传达我们的关心;甚至还会被看作是应付。而且,在谈话刚开始时,人们所表达的感受往往是冰山之一角,有许多相关的感受——通常是更为强烈的情感,并没有得到表达。倾听将为他们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反之,如果急于了解他们的请求或表达自己,就会妨碍这个过程。
当对方得到充分的倾听,(a)我们将体会到气氛变得轻松;(b)他会停止谈话。
(“我现在有待难过”“难过啥,赶紧去学习”---恍如智障)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如果,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
这里有2个选项。
其中一种选择是大声地提出请求。“我很痛苦!我现在真的不想过问你们的事情!我需要安静!”
我们的另一种选择是,换一个环境。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等平静下来了,再回来。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1.倾听使身心痊愈(教师听学生的苦恼,会让学生心理健康)
2.倾听和示弱的能力。“我感到伤心,我需要尊重。”“哦,你们看,”有一个人说道,“他感到伤心,这简直糟透了!”此时我们应该等平静下来后,再回来与对方交流。在痛苦的情形中,为了了解自己深层的需要,我建议首先获得必要的倾听,以避免为充斥头脑的各种想法所束缚。
3.倾听预防潜在的暴力。当我们倾听别人,别人对我们的暴力倾向就是削弱。
4.如果别人说“不!” 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5.使谈话生动有趣。有的时候,谈话的气氛很沉闷。我们体会不到说话的人有怎样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对我们有什么期待。这样的谈话是很累人的。它只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而无法帮助我们与他人加深联系。建议是,尽快提醒说话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等得越久,也就越难做到这一点。我们这样做并不是要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请求他人体会自身的状态。
6.如果别人保持沉默。有的时候,我们说了心里话,很想知道对方的反应,却发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们也许会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书里面教给我,对面不说话,就一直说...)
第九章 爱自己
1.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很重要。
2.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候,我们会自责,但往往会陷入痛苦无法成长。
3.通过自责转化的学习动力,并不完美。
4.我们做事情要符合两个标准:1)符合心愿。2)出于自尊自爱而不是羞愧内疚。
5.当我们自我憎恨的时候,应该想我们有什么需求没有完成吗?然后考虑怎么解决。(俺想说俺憎恨自己没有钱,然而还不能解决,只能忍着。)
6.自我宽恕,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心理。
7.不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学习不会让我快乐,但是学完后有一丝快乐,学习到底有趣还是无趣?)
8.选择做和必须做。1)在一张纸上写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你能发现你为什么不快乐。2)在告诉自己,这些事情是我选择做的,因为可以让我得到我想要的东西。3)在纸上写上,我想做XXX,因为我想要XXX。
9.做事动机。钱,赞同,逃避惩罚,不想感到羞愧,避免内疚,履行职责。当我们看清动机,或许我们能放弃一些无趣的选项。
第十章 表达愤怒
为什么生气?
原因在于我们的想法,对他人的评价和指责。
表达喷怒第一步就是不再归咎他人。(在本书中提到,其实很大部分的生气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想用自己的生气,让对方内疚,从而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我认为有理,那么这种情况久而久之会变成习惯,十分不好)
我们应该体会自我的感受和需求,她迟到了,你可以解释为我有了更多的时间休息。(俺觉得这不就是精神胜利法吗)
合理的愤怒
不合理的愤怒会让我们惩罚别人和自己,我们需要用“我生气是因为我要”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
表达愤怒的步骤
1.停下来,深呼吸,什么都不做。
2.想清楚生气的原因
3.了解我想要什么
4.说出我的愤怒
倾听他人
倾听他人,想清楚他人行为的原因,能让自己的愤怒有所改善。
然后告诉他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给自己时间
把时间放慢一点,暴怒的时候,一定要停下来,什么都不说,而是过了一段时间,然后在和对方沟通。
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本章叙述如何在没有时间交流的情况下使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目的
如果我们不够成熟,我们会有以下表现。
我们希望对方:1.意识错误。2.感到懊悔。3.改变行为。
代价:关系的疏远难以获得友善的回应。
局限性:难以促使对方满足我们的需求。
第十二章 重获生活的热情
倾听内心的声音
公开表达自己的需要,深入了解自我状态,形成新的想法满足需求。
解决内心冲突
用非暴力沟通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例子:为了照顾孩子,我放弃工作,我感到伤心,我看重成就感,我想要去找份兼职。
心灵环保
苛刻要求别人,自己也无法开心,不考虑别人对自己的影响,而是想自己能做什么让自己开心。
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
1.赞扬的动机
赞扬有可能会让人之间产生隔阂,因为我们很少提自己的感受,而是把自己放在裁判的位子上。
2.赞扬的方式
1)对方做了什么让我的生活改善
2)我们怎么满足了。
3)我们心情怎么样。
例子:你提出的这两个观点,让我很受启发,我感到一阵轻松,对未来更有期待了。
3.接受感激
1.别人感激的时候,我们有两种不同反应。
1)自我膨胀,有优越感。
2)假谦虚,否定别人的欣赏。
这两种都应该克制。
4.渴望感激
渴望别人的感激,渴望别人最自己工作的的认可。
5.充分表达感激
即便人们听到感激时候,感到尴尬,但是他们也想要听到明确的表达。
附录(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