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幸福的勇气书摘

幸福的勇气书摘

作者: 俊汝小囡 | 来源:发表于2019-05-09 14:52 被阅读0次

    心理咨询就是面向自立再教育,心理咨询师就是教育者,教育者就是心理咨询师。

    1.宗教有故事,通过故事解释世界,停止攀登而中途跳下来,自称自己明了一切,停止求知和思考哲学拒绝故事,永不止步,是一种生存态度,永远不知

    2.心理咨询和教育的目标都是运用人格知识帮助其:自立!帮助而不是强迫。自立是尊重和最终发展为爱他人。——对幸福的勇气部分的总结。做到了尊重就不算糟糕

    3.尊重就是要努力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不做任何否定,不做任何强迫,接受并尊重那个人真实的样子!实事求是得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是一切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尊重真实的那个人你,做你自己就可以,不必追求特别的你,你是你自己,仅仅如此就很有价值尊重与信赖同意,一个自己并不尊重的对象是无法信赖的,能否信赖他人与能否尊重他人紧密相关。教育的入口是尊重,而尊重,就是信赖,基于信任的关系就是交友关系。

    第一步:关心他人的兴趣

    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他人之所以对某事物有兴趣是为什么,究竟带个他什么好的体验?

    如果企图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评判,有不尊重,就会觉得不能理解,从而想要干涉别人。

    用共鸣接近他人:假如自己和他拥有同样的心灵和人生,亲自投入其中,就能够理解和尊重对方!类似神入。

    怯懦会传染,勇气也会,尊重也会

    4.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是不想改变,因为变化意味着“死亡”~脱去过去的自己,关系,目标,身份。人们为了肯定现在而去肯定过去,为了对现在的不满找借口而否定过去,企图借过去悲剧这一烈酒来忘却不得志的现在。

    你的现在决定了过去,而不是过去决定未来。我们自己在选择人生,自己选择自己的过去,自己在解释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过去是由“现在的你”巧妙编撰出来的故事而已,,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过去根本不存在,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了解“眼前的你”就已经足够了!

    苦恼不堪的人所倾诉的归根结底是“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这两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这两种事不值得谈。而要谈的是“以后怎么做?”

    尊重孩子,民主对待孩子。规则,要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也就是规则最好让孩子自己制定。孩子做了不好的事,危险的事或对他人有害的事儿,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他并不知道,这是不好的事情,孩子们不是残忍,只是不知道。大人们应该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果孩子不知道就要教给他。教的时候不需要责备性语言,而是用理性的语言去教导。

    问题行为背后五个阶段

    人的问题行为背后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称赞的要求:

    目的:只是为了获得表扬,也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而去扮演好孩子。

    生活方式: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

    解决办法: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言行,而且还要关注他的兴趣并产生共鸣,而不是在他们做了好事的时候才去关注。

    第二阶段是引起关注。

    生活方式: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

    行为原理:不是办坏事,而是与众不同,只要与众不同就行,

    那积极的孩子会通过恶作剧来博取关注

    消极的孩子通过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

    不能够忍受被无视即使被批评,也想要自己的存在被认可或取得特别地位

    解决办法:只需通过尊重的方式告诉,他们基本上很有价值,并不需要非常特别来体现价值。

    第三阶段权力争斗。

    目的:彰显主权

    生活方式:积极的孩子: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简言之就是反抗。用脏话来谩骂,挑衅,行为粗鲁,脾气暴躁。

    消极的孩子:通过不顺从来发起权利战斗,无论再怎么被严饬依然拒绝学习,坚决无视大人的话

    解决办法:除了法律问题需要依法处理,一定要立即退出他们的战场。即使表现出生气的表情也等于站在的权力争斗的球场上。

    第四阶段复仇

    目的:已经知道对方不会爱我,那么索性就憎恶我吧,在憎恶的感情中能够获得关注。

    当挑起权利战争未成功,没有得到回应,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他们的目标不是坏事儿,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

    生活方式:自残或自闭症通过伤害自己或贬损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消极的孩子会变得异常肮脏或成立于一些让人极其反感的怪异癖好

    解决办法:一般需要求助于第三方比如说专业人士。你越想插手管他们就越认为找到了复仇机会就会变本加厉

    第五阶段证明无能。

    目的:为了不再受伤,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与其也许能办到而导致失败,还不如从一开始就被认定为办不到反而更轻松。

    生活方式:他们深信自己是个傻瓜,像得了精神病,要主动放弃一切,不去从事任何课题也不对事物做任何思考,并且总是厌世性的拒绝一切课题和周围人的期待

    解决办法:对于专家来说,帮助这些已经开始证明无能的孩子都是相当困难的,基本上对于父母来说。根本束手无策。

    五阶段的顺序是:先寻求称赞,接着引起关注,这些都无法实现则挑起权力争斗,然后又发展为恶劣的复仇,最终阶段则是证明自己无能,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大部分问题行为仅仅处于第三阶段的权力争斗,为了防止问题行为进一步恶化,教育就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孩子如果犯了错,出了问题,只问原因是没有意义的,应该关注他们的目的,与他们一起思考以后怎么做:

    交流的目的是传达的内容被理解,并达成一定的协议才有意义。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要达成一致意见,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精力。所以他们就会采取暴力来交流,因为成本低,廉价又快速。

    暴力,那是人类非常不成熟的行为,道德标准,随着时代的情况而变化,仅仅靠道德的标准去评判他人是很危险的,人类必须从不成熟的状态,慢慢成长为成熟的状态。

    孩子犯了错,作为教育者通过发怒和责骂来管理,这就是一种非常不成熟,又愚蠢的行为,企图通过行使暴力性的力量来控制对方。这个事实根本不可能改变。这本身就可以说是性质恶劣。不能以暴制暴,而应该用非暴力沟通。要放弃法官立场,

    教育者就是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就是再教育。

    问题行为的孩子出现了问题,你守护的应该是出现问题的孩子。斥责体现的是对问题的恐惧和当事人的不成熟。发怒和训斥只能够表明你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对方无法去尊重一个不成熟的人,也不能够感受到被尊重,发怒是使人与人之间变得疏远的感情。

    所以既不批评也不追问原因,而是问孩子以后怎么做。强求一些反省的话,也是没有用的,例如写检查。在此要问的,是对方的生活方式。

    康德说过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或缺乏运用自己的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我们并不是能力不够,而是缺乏运用能力的勇气,所以才无法摆脱未成年状态,一定要拿出运用自己理智的勇气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去摆脱未成年状态呢?因为如果我们按照他人的教导会活着很轻松,既不用思考难题,又不用承担失败的责任,只要表现出忠诚,一切麻烦,有别人为我们承担。

    周围的大人们,为了把孩子们置于未成年状态中,想方设法灌输自立如何危险以及其中的种种危险及可怕,为了让其处于自己的支配之下,父母以及教育者往往对孩子们过于干涉过于保护,结果就培养出来任何事都要等待他人指示,自己什么也决定不了的孩子,最终培养出的人即使年龄上成为大人,内心依然是个孩子,如此一来根本谈不上自立。害怕孩子自立,因为一但孩子自立,与你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你的权威就会丧失,你想要创造的,是纵向关系是控制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关系,你这样做一切都是为了保全自身,而处于教育者立场上的人必须时时树立起自己的目标,不把来访者置于依存,毫无责任的地位之中。不要期待对方的感谢,不要期待对方的赞美,比如都是因为你我才能够走出来之类的,而是能为培养自己做出贡献,教育者和心理咨询师拥有这种奉献精神才能够找到幸福,幸福的本质是奉献精神,

    父母告诉孩子,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识或经验,那就要提供给他们,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看起来他们没有做好是你的责任,但实际上最终要承担某种选择,导致后果的人是谁?往往他们的人生选择会由他们自己来承担最终的后果,并未处于承担最终责任的你不可以进入他人的课题,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作出决定。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即使他们自己做出的决定以失败告终,孩子们也学会了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这个道理。

    总结

    不可以批评孩子:因为批评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发火则是一种低成本,不成熟的暴力交流手段

    也不可以表扬:表扬会令共同体滋生竞争,让孩子形成他人是敌人的生活方式。见他人表扬就生气,自己受表扬就得意,共同体就会被褒奖为目标的竞争原理所支配。有竞争的地方就会产生策略,甚至滋生不当行为,由于竞争评价标准不准确,导致出现谄媚的给别人下绊子的小人,为了防止这种事的发生,组织必须贯彻既无赏罚又无竞争的真正的民主,通过赏罚操纵别人的教育是背离民主的态度。如果处在于赏罚机制的组织中,那么有病的是整个共同体的病,竞争原理的病,不是去治疗个人应该去治疗共同体本身,家庭治疗也是如此,停止赏罚,消除竞争,让竞争原理从共同体中消失,竞争是纵向关系,协作是横向关系。

    批评或表扬,也就是赏罚也不可以:会妨碍孩子自立,赏罚是企图将孩子置于自己的支配之下,依靠这种方式的大人已经害怕孩子自立,希望孩子永远是孩子,因此就用赏罚来束缚,准备一些都是为你着想,或全是因为担心你的理由,企图让孩子永远停留在未成年状态。

    人生本来就开始于不完美,开始于自卑,儿童时代毫无例外都抱着自卑感而生活,因为人类的心理先成长,身体相对滞后,人类文明就是用来填补人类生物弱点。人类因为身体的脆弱才创立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人常常渴望与他人之间建立联系,所有人的心中都存在共同体感觉。

    自立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精神问题,自立就是用自己的手决定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认同需求只是一种依存,只有被表扬才能体会到幸福的人,过着永远索取永不满足的生活。

    唯一的办法是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这叫自立。

    要有做普通人的勇气,保持本色即可,即使成不了特别的存在,即使不够优秀,也依然有你的位置,要接受平凡的自己也接受作为芸芸大众的自己,普通是一种个性并不可耻,如果为普通而感到屈辱,说明你在追求成为特别的我,所以才需要来自他人的认同,所以才会追求称赞求关注,至今依然生活在问题行为中。不要从与他人不同的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不认可真正的自我一味地与他人比较,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因为个性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

    一切言行都应该放在人际关系中进行思考,伤害自己的问题行为,都有其针对的对象,对不同的人,我们会带上不同的面具,完全用相同的面具对待所有人的人不存在,他既然在你面前选择你能看到的时候行动,那就是在向你做出问题行为,完全是你们之间关系的问题,需要通过尊重来展示其位置。在你面前做出的问题行为就与你有关,因为他希望是你看见。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换句话说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工作的课题:

    共同体感觉是存在于所有人类心中的感觉,不是努力掌握,准确的说是通过交友发出,只有交友才能尝试着为他人贡献。交友的时候学着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信任是有条件的相信对方,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不考虑什么担保无条件的相信就是信赖,只有信赖自己才能信赖他人。工作关系是信任关系,交友关系是信赖关系。工作关系,伴随着某些利益或者外在因素的条件,不管个人是否愿意都必须保持关系,交友是无条件的信赖,工作是与生存相关的课题分工,是人类补偿身体劣势而发明出的罕见的生存战略。人类不可以单独生存,为了与他人进行分工,就必须相信别人也无可选择必须建立关系,这是人生的课题。在工作中利己就是利他,追求利己的结果就是他者贡献,一切工作都是共同体中,必须有人去做的事,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人的价值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的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有价值,没有价值的工作,就不需要任何人去做很快就会被淘汰,一份工作没有被淘汰而依然存在,就说明他有价值。工作不分优劣,假如有的话也只是致力于工作的态度。分公司与超越好务的去信任他人,如果不与他人协作就无法生存。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信赖

    需要信赖的勇气。真正的信赖是彻彻底底的能动行为,是即使伤害也去相信,是无条件的相信,我要主动信赖你,哪怕你并不信赖我。

    如果不能爱自己就无法爱他人,如果不能信赖自己,也就无法信赖他人,正因为无法接纳真正的自己,内心充满不安,所以才只关心自己,因为讨厌自己,所以才只关注自己。因为人类是无法互相理解的,所以才只能选择信赖,首先信赖眼前的人与眼前的人交朋友。不管怎样,只能从这一点开始。首先必须自己从争斗中解放出来,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自己先迈出第一步,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和作也与你无关。在讨论天下大事前,请先关注自己的邻舍,关注平凡日常中的人际关系付出,然后才有收获。通过一味信赖一味给予的利他的态度,交友关系才会产生。

    人类之爱

    通过追求我的幸福,建立分工关系。通过追求你的幸福,建立交友关系。通过追求我们的幸福来追求获得爱。

    爱需要培养,他需要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从无到有慢慢培养,爱的课题非常困难。人类之爱是从被爱到去爱。被动坠入的爱就好比物欲,只是想要获得拥有征服他而已,不到半年可能就会厌倦,本质上和物欲一样,爱他人是很困难的。

    爱就是从自我中解放出来,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就应该让自我消失。脆弱,在人际关系中极具杀伤力,脆弱,可以作为控制他人的有力武器。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放弃做世界的中心,必须摆脱自我,摆脱被娇惯的孩子时代的生活方式,将我的主语变为我们,通过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从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从我们出发追求我们的幸福,我们才可以脱离自我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立。

    被爱的生活方式完全是以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他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的中心,基于出自孩童时代生存战略。我们都会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说明还没有真正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立,还停留在孩子的生活方式上,我们通过爱他人才能渐渐成熟起来。爱是自立是成熟,正因为如此爱非常困难。

    被认同需求所束缚,活着就会只考虑如何被他人爱或怎样获得认同。费洛姆说,人在意识上害怕不被爱,但事实是无意中惧怕爱。

    主动去爱,不管对方如何看自己,只是去爱投身爱中,人们害怕去爱是认为肯定会受伤基本确定,一定会伤心

    你无法爱自己,做不到尊重信赖自己就会认为爱的关系中肯定会受伤或一定会伤心,认为不可能有人爱这样的自己。爱是你的课题,对方如何回应你的爱,那是他的课题,你根本无法掌控你能做的是自己先去爱,如果你只关注这个人是否爱我,看似在关注对方,其实只关注自己,谁会爱这种一直观望态度的人呢?

    我们可以爱任何人,爱是决断。爱,是一种更具献身精神的行为,要懂得主动去爱,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信念的人就只能爱一点点,只有一点点勇气就只能爱一点点。

    爱的勇气就是获得幸福的勇气,只想轻松快活的活着的人,即使能够得到短暂的快乐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如果懂得爱,并以我们为主语活着,事情就会发生变化,你就会感受到仅仅活着就可以互相贡献,包括全人类在内的我们。

    保持单纯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

    现实是我们都是为了分别而相遇,在所有相遇,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这就需要认真活在当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看不清未来这说明未来有无限可能,正因为我们看不清未来,所以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幸福的勇气书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spv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