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江南水都中学 李珊)
这是一节习题评讲课,溶液和溶解度,学生到底掌握如何呢?我重新看了作业,在习题评讲中,穿插麻吉星反馈器的使用,试图提高学习效率。
1.简单基础知识,随机挑人回答
如图1所示,这道题是关于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判断。我随机挑人回答,提问BCD分别是什么?学生很快辨析出,油水是乳浊液,泥水是悬浊液;那么蒸馏水呢?是纯净物。所以我又提问:溶液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只能回答出是混合物,我提示,溶液的特征是什么?学生才想起来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三个班级只有一位同学回答完整。油水,长时间放置会分层,泥水会沉淀
反思:简单问题,随机挑人回答,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你不仅要懂得选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选择?基础题才算过关。

2.重要知识点辨析,小组讨论
对于第8题,溶解度曲线和物质溶解热量的变化,需要重点掌握,我尝试让学生讨论原因。倒计时3分钟,让学生两两讨论,我有走到学生中间,刚开始发现有的孩子不会讨论,我就教他们,转过去,先听会的人说,然后另外一位同学再说。我鼓励学生们进行讨论,鼓励程度较好的同学多指导较弱的,还开玩笑“万一选中你,你不会说,小组可就没分数了”,学生听完感觉很有道理,开始参与讨论。时间结束后,我随机挑人说明理由,结果不是很满意,学生只说了选项B,氢氧化钠是放热,其他的都没有解释。我停下来,说道,如果你解释了B是让热,我根本听不懂。和题目的联系又是什么呢?接下来,我又挑了一位同学解释,马同学说因为甲、乙分别是硝酸钾和氢氧化钙(如何得知呢?他说题目中)。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这是溶解度曲线图中得知的。根据题目,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固体减少,所以,溶解能力要变大,溶解度要下降,那么温度就要上升,四个选项中只有氢氧化钠是放热,温度升高。
随后,我又改变了题目,如果是甲固体增多呢?学生们大声回答温度降低,溶解度降低,冰和硝酸铵都可以。
反思:第一次尝试讨论的方式,学生们还不太懂得如何讨论,有了第一个班级的经验,我在第二个班级,先简单说了要求,每个人说1分钟,我会随机挑人说理由。在题目解释中,我又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当别人在说的时候,你要注意听,任何没听懂的地方,都可以提问,因为这也许是老师要提问的。对于3-4个人(只有一个程度较好的),我教他们,拿起练习册,对着周围的同学讲解,就像老师讲解给你们听一样。从图3中可以看到,第一次的课堂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可以参与,还有少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有几种可能:1.害羞,不敢;2.根本不会,也不想学习;3.不知道怎么讨论;4.人际关系不够好,又不愿意主动参与。所以麻吉星随机挑人在两个班都很神奇的挑中了平时都不学习的孩子及没有参与讨论,但是成都还可以,比较害羞的孩子。随机挑人,也让孩子们知道,一定要真真实实地参与讨论,因为系统会随机挑人,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3.检测性题目,即时作答
在课的最后,11题,如图4所示,我先让全班同学齐声朗读题目,然后问,甲是a还是b?马上作答。从数据中可以看到通过率较高。有了前面两次的活动,学生回答这道题多了几分自信。很快就说出原因,从图以中,可以看出t1℃时,甲不溶,溶解度较小,从图②溶解度与温度的曲线图可以看出,t1℃时,a溶解度小,所以甲就是a。
反思:这节课就几道题目,我竟然用了整整一节课。但是,学生应该会有些收获。
同样的,由于课时原因,我在4班,调整了进度,并没有评讲这节,而是先上了后面的几道题,上了新课,溶液的配制,整节课,基本都是学生说,我来写。一堂课下来,感觉学生走神和发呆的次数比前两个班级多。
当进度压力时,我们常常会因为要赶着应付周考、月考、半期考、模拟考等,匆匆完成试卷、作业的评讲或是新课的授课。我也希望这学期的信息技术融合课的探索,能够给我更多的信心:当学生能力得到培养时,进度和和课时不再是问题。虽然知道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做起来,放下进度,真的不简单。继续加油,为了更好的教学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