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学三年级是低年段向高年段过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二年级的时候,教师主要是引导孩子们识字、看图写话。上三年级,第一单元便是要求写作文,字数为250—300。课程标准要求跳跃性过大,中间的衔接性较差,孩子们如同要飞跃一条鸿沟,这就是初上三年级学生需要面对的习作现状。如果这个阶段过渡不好,将会给中、高年段的语文学习带来障碍。罗丹曾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孩子们并未把生活中的细节写于作文中,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一个场景、一个片段可以写得这么丰满。于是,“生活中的片段作文”就帮助孩子们走上乐于写作的道路。
【关键词】 注重积累 片段作文乐于写作提高
小学三年级是低年段向高年段过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一、二年级更多的是积累字词、看书写话。二年级下学期,学生都还只是达到按要求看图写话,写一段话。而三年级的是阅读、作文的起步,这涉及到更多的是表达,特别是书面表达,即习作。三年级第一单元便是要求写作文,字数为250——300。这个跳跃性过大,中间的衔接性较差,如同要飞跃一条鸿沟,让孩子们无所适从,甚至望而却步。这就是初上三年级学生的习作现状。如果这个阶段过渡不好,将会给中、高年段的语文学习带来障碍。
如何能让他们轻松度过这一“难关”?三年级师培养好他们“写”这一语文核心素养已经迫在眉睫。
一.习作源自于生活
我们都知道,作家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都是提醒着孩子们的写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更好地生活。而达到这个目的也必须是源自于生活。生活经验的积累就成为孩子们习作的源泉。这正体现了“写”这一语文核心素养是从孩子的生活出发的,服务于孩子们的生活,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
这么一想,我似乎豁然开朗了。是呀!习作不正是为了让孩子们用笔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吗?作家的许多作品也是通过发现各种问题形式,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的呀!我何不也让学生也用笔来记录他们的生活呢?
于是,我结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指导习作方法,如在习作中学习使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我根据园地习作,制作了一张《我的课余生活记录表》,让孩子们周末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一件家务事,并把过程记录下来。细心的家长指导孩子们做事和记录时都特别用心。
在课堂上,我再引导孩子们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使得孩子们把登记下来的活动步骤衔接起来,连成一段,再写成文章。第一篇作文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一篇习作,孩子们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这就为他们扫除了害怕习作的障碍。
二.寻找习作的滋味
(一)创设生活情境
尝到这点小甜头的我,对自己的和孩子们的要求便有所提高了。刚开始,我想他们能写成文已经不错了。现在,我想从孩子的文章中读出多一些滋味来,而不至于那么生硬,温暖一些,再温暖一些……
如果作品写得有意思一些,孩子们便又能从写作文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这岂不是更好吗?
我的脑海中闪过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句话:写文章不过是“我手写我口”而已,不过是把口头表达的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见闻、感受改由书面表达出来而已。
于是,“生活中的片段作文”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是啊!罗丹曾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孩子们并未把生活中的细节写于作文中,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一个场景、一个片段可以写得丰满,让读者身临其境。
我继续帮助孩子们用生活中的简单事例来扫除“作文障碍”。一天,上课铃声响起,我兴高采烈地走进教室,并迫不及待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同学们瞪圆眼睛,甚是期待!游戏的名字是“我来表演,你来说”。我邀请一个同学,表演了一个打羽毛球的场景。还没有表演完,同学们的手已经举得老高了。刚开始,有的同学只说:“老师,你们在打羽毛球。”我表扬她火眼金睛后,再引导同学们:“谁能够超越她,把句子说得越长越好!”这样的一句话仿佛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孩子们的手纷纷举起,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得到了碰撞。当有一个同学句子中提到“老师上前跨一步”时,我抓住时机表扬他捉住了老师打羽毛球的动作来说,说得更具体了。这时,又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还可以加你们说的话。”“还有你心里想的。”接着,又有孩子把这些细节补充得更加完整了。这时,我学习了胡老师的“走一走,停一停,跺跺脚”的方法。我引导孩子们通过板书回顾刚才大家说的,并且串联起来。刚才演的场景便生动描绘出来了。从他们的表达中,我知道,他们的思路打开了。孩子们逐渐从这一个小小的场景中,学会观察细节,并表达出来。课后,我让他们用一两段话把这细节写下来,效果出奇地好。
(二)身边的作文
我的思路打开以后,便发现自己能更好地使用生活中的素材,去引导孩子们写“片段作文”。这不,机会又来了。昨天下午放学,其他班的英语老师告诉我,我们班有一个孩子超级细心,他的一个小小举动感动了她。我们班的孩子从办公室回教室的路上,遇到了这位抱了很多作业的老师。他很绅士地上前问老师是否需要帮忙,并且帮老师把一些作业搬到了教室。这位老师让我要好好表扬这个孩子。这是正能量,事情虽小,影响却很大,正好也符合我们第二单元的题材“我熟悉的一个人”。
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来到班上,先说了孩子做的这件好事,并大力表扬他。大家很受鼓舞,我就趁热打铁:“通过冠铭同学做的这件事情,我们看到他的什么优点了?“乐于助人”、“善良”、“细心”“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顺势引导孩子们:“谁能把这件事情说长?”一双双举起来的小手,让我特别感动。一个孩子站起来,开始认真地说:“一天下午,冠名同学从老师办公室回来,帮前面的老师抱作业。”突然,他停了下来,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知道他不知道怎么往下说了,我表扬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勇敢,并让其他同学来试着把几句话说长。思想一次次碰撞,孩子们越说越起劲,越说越有信心。看到他们的热情,听到他们把两、三分钟的事情说长,说具体,我觉得效果已经超出我的预期。
三.增强习作信心
一次次的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还是我自己的。用心教学,让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片段作文”,“生活中的片段作文”让我和孩子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妙不可言。孩子们慢慢地成长,他们乐于书面表达,习作的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强。因为,他们记录着自己生活中的点滴,也逐渐能通过习作审视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袁志勇《基础写作法新探》学苑出版社
3.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