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尝试打破常规,改变固有思维,兴许,能给予我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比如,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无论是步行、单车亦或是汽车,都尽量遵循靠右行的交通规范。然而,在欧洲、澳洲等国家,人家的行为习惯则恰恰与我们相反。
再比如,我们熟知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他小时候上语文课,老师给出的作文题目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可第二天,郑渊洁上交了一篇名为“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的作文,这下可把老师气坏了。可是,如此反常的思维方式,也恰恰铸就了一代童话大王的美名。
记得,多年前,一个莫名其妙的词汇突然冒了出来——情商。然后,你就经常能听到,一个小伙伴在数落另一个小伙伴的时候,必会掺杂进去这么一句话——我真服了,你的情商怎么这么低!当时的我还不懂,情商究竟是什么意思。直到很久以后,才慢慢晓得,哦,其大意是说“一个人不懂得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如此看来,情商本就是在说,“要调整关注焦点”的意思嘛。
于我来说,从事考研辅导工作已有六、七年的时间,在此过程中,我深感多角度思维的重要性。有时,你会发现,针对同一个问题,你的一套说辞可能会让张同学心领神会,然而,再向李同学述说时候,则往往令其茫然无措。而这时,你就要想方设法,甚至是变着花样的去向李同学归纳、演绎、论证……然后,才有可能让其明白你想要传递的感知。
我在阅读学术期刊,或是参考书籍的时候,也时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一个论点下面往往需要两个甚至多个案例来支撑,不仅如此,案例与案例之间的差别还往往很大。常见的情况如,一个在中国发生的某人某事,另一个则是在外国发生的某人某事,一个是当下的,另一个是历史的,一个是抽象的,另一个是具象的,一个是自身的,另一个是他人的……总之,人家作者为了让你理解其用意,总是会尽量向你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内容,罗列数据,图文并茂,如此种种。
有时,我们可能会被一个问题困扰很久,绞尽脑汁的我们就是对此问题无可奈何。于是,不得已的我们,只好求助师长,以寻求解惑。记得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虽说成绩一般,但只要是有机会,我就会瞅准老师在办公室的那点时间,跑去请教个没完没了。而每一次,老师的角度也往往于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呀,我怎么就没想到,还可以用这个方法呢?呀,我怎么就没想到,还可以有这个思路呢?”然后,我就不得不慨叹,“还是老师见多识广呀,还是老师智力超群呀。”
也貌似,所谓的智商高,无非就是形容那些能从更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人呐。
再后来,我好像在“考研理论试卷”中摸到了些许门道,原来那些考试中的什么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的考察重点,无非是看谁在有限的时间里,写的更为丰富,进一步,写的更为深入,再进一步,写的更为全面。很明显,若是你的确能阐述的丰富、深入且全面,那你的智商肯定足以得到高校老师的认可。
仔细想想看,为什么考试会考这些东西呢?又,它考察我们这些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似乎,待到你读研的时候,才能慢慢体会。读研嘛,顾名思义就是针对某个问题做研究喽,既然如此,若是你能有更多,更全面的深入研究,那即意味着说,你有很大的概率得出更新颖,更与众不同的结论,而此结论,也往往更具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近两年来,无论学什么,做什么,我都会加入一个角度,即长期。
比如,在思考学个什么技能,或是做个什么工作的时候,我都会先想想,学它有用嘛?做它有用嘛?而此问题也是大多数小伙伴会考虑的,于是,我们常常得出的结论是有用我就学,我就做,反之亦然。可是,若此时你尝试着加入一个长期的角度试试看呢?似乎,我们会发现,短期有用的,不见得长期有用,进而,短期没用的,不见得长期没用。
比如,只字不差的阅读,短期看起来好像真的没用呢,读与不读,好像自己的生活也没啥变化嘛,不仅如此,还很有可能引来他人的些许非议,“看,那人真能装,不好好赚钱,整天在那看书,咳,一看就知道在学校没好好上学,现在知道后悔了……”。既然如此,还读它干嘛呢?算了,算了,去找朋友扯淡去吧……可是,长期来看,只字不差的阅读,真的能让你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也真的能提升你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等等等等。然而,这些通通都是短时间内你根本察觉不到的,也都是感觉对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毫无作用的。
你能看到更远的长期,在做决定的时候就能更加淡定。几乎所有的浮躁和迷茫都伴有一个因素,那就是“短期因素”。如果我明天看不到结果怎么办?如果下周的成绩不如意怎么办?如果达不到下个月的预期怎么办?
这么一个个的“短期”,让人不得不焦虑,进而无暇投入于眼前的工作中。但是如果你能看到一个事情的长远发展,其实想要不淡定都很困难。
调整关注焦点,我们就能看到事物的另一方面。而这样的视角转换通常收益的都是我们自己。
比如有事没事的时候想一想:
这件事还可以怎么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