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我们通常通过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来了解他,包括气质类型和性格特质。具体到心理的过程就是心理三联体——知情意的统合,即人们是如何思考、感受和行为有机结合的。知情意各自有许多现象值得研究,但是它们统合起来就更为有趣,尤其当它们互相矛盾的时候。思维、情感和行为之间在很多情境中是不一致表达的。
2、心理学的目的是什么?心理学科应该寻求解答什么问题?
人格是指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征模式,以及这些模式之下隐藏或未隐藏的心理机制。这个定义赋予了人格心理学独特的任务来解释完整的人。
但人格心理学家也许并不总是能成功地完成这项工作,但是应该做的是:收集其他各心理学子学科提出的困惑以及学科本身的研究成果,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合的观点,适合于解释日常环境中完整的、功能性的个体。
用整合的观点解释一个完整的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想一下子理解一个人的额全部,就发现完全不可能。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限制关注的内容,不要试图马上解释所有的事情,必须寻找更具体的方式,这种方式要求你把自己的关注限制在特定类型的观测材料、特定类型的模式以及对这些模式的特定思维方式。这种系统的、自主定向的限制即是我所说的基本取向,也成为范式。
主要分为:特质取向、生物学取向、精神分析取向、现象学取向、学习和认知加工取向等。
3、你为什么选择这门课?你希望学到什么?你期望这门课有什么用?
喜欢人格心理学,希望从整体上对人格理论有一个理解。期望这门课能对我的临床咨询起到指导的作用。
4、如果你能够选择这门课的内容,你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如果我可以选择这门课的内容,我想我也会按照流派取向进行章节排版,毕竟每一个理论取向都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诠释人格,都有其优势与劣势。
5、心理学教科书和课程相比它们本应该更让人无聊吗?如果是,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我并不会觉得教科书比课程更为无聊,每个人的输入方式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听课,有的人喜欢看书,像我就比较喜欢看书,并不会感觉到无聊。
6、答案和问题,哪个更重要?
都很重要。在生活和心理学中,问题和答案相互练习如此紧密以至于不可分离。一个问题的答案通常是另一个事情的问题,反过来说,一个事情的问题有可能是另一个答案的问题。这些心理学流派在创造出来的时候,它确实解释了许多的问题,但是因为强行解释也造成了许多问题的困扰。一句话,问题是解释不了的答案,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