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课堂
《故乡》中的省略号3

《故乡》中的省略号3

作者: 金卯刀8862 | 来源:发表于2019-10-05 22:30 被阅读0次

    我”的无语:从“重逢时的 期许”到“离别时的悲凉”

    阔别故乡二十余年,回忆儿时的故乡,“我”想起的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在色彩如此明丽的画面中,有一个“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的 勇敢少年。然而面对眼前的故乡, “我”看到的是“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还有年少时亲如兄弟现在却生分疏离的闰土,以及“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的杨二嫂。没有见到闰土时,“我”总是在想“他,——怎样?……”,有太多的回忆,有太多的想念,有太多的稀奇事想对他说,但是当闰土站在“我”的面前时,“闰土哥,——你来了?……”,连珠一般涌出的许多的话,“总觉得被什么当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这种无语的状态,究究是“近乡情更怯”的期许,还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悲凉?面对杨二嫂的鄙夷嗤笑,“我”深感惶恐,解释道“那有这事……我……”“我须卖了这些,再去……”,杨二嫂却有着自己的道理,肆意打断“我”的话,剥夺“我”的话语权,使“我”“闭了口,默默的站着”,只能处于无语的状态。面对这样的闰土和杨二嫂,即使即将离开故乡,“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只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看不见的高墙”是感情上的厚障壁,是思想上的隔膜,让“我”感到深深的虚无与无尽的绝望。鲁迅作品中的“隔膜”已经远远超出个人体验的层面,将思想的触角深入历史和现实,表现出更深广、更厚重的精神内涵。“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表明作者悲哀于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悲哀于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对于“打破隔膜”,鲁迅是怎样看待,又是怎样实践的呢?“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将“希望”比作“路”,这是鲁迅对“路”意象的传统内涵的突破和延展。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所以,“希望”不再只是愿景与憧憬的代名词,而是鼓励我们在一片混沌中勇敢去追求、勇敢去奋斗的不竭动力。如果有人去追求奋斗、如果有很多人去追求奋斗,那么希望就会有最终得以实现的可能;如果没有人去追求奋斗,那么所谓“希望将来”,不过是自慰——或者简直是自欺——之法,即像“随顺现在”者也一样,与闰土所寄托愿望的神灵无异,“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正是鲁迅的这句话,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勇敢地去追求,勇敢地去奋斗,开辟出心中所选择的路,实现心中所许下的希望。只有这样,我们的后辈才可以不像“我”一样辛苦辗转地生活,才可以不像闰土一样辛苦麻木地生活,才可以不像杨二嫂一样辛苦恣睢地生活,我们的后辈“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乡》中的省略号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by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