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轻拨船舵江入海 —浅析部编版教材

轻拨船舵江入海 —浅析部编版教材

作者: 能寻 | 来源:发表于2018-12-24 21:27 被阅读0次

    教科书的一大特点,就是从浩如烟海的外部知识空间中选取很少的一点东西,构成教科书的内部知识空间。此次的“国家统编教材”在减少课文数量的同时,却增加了教学类型。增加了大量延伸阅读,甚至鼓励学生徜徉于课外书海。这个举动,犹如将徘徊于大江的船只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入大海。在高喊“减负”的今天,这样的做法,无疑会加重一部分人对学生未来的担忧。果然“国家统编教材”一经面世,就引发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担忧,其中程世和教授甚至喊出了“‘救救孩子’、‘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样激烈的声音。究竟是怎样的改变,以至于让从事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的程世和教授如此堪忧?遗憾的是,至今为止,我并没有亲身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不过,教材的更新迭代,对于一名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师来说,绝非一件小事。在认真比对了一二三年级“国家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以及学习了相关语文改革资料后,粗浅地谈谈“国家统编教材”带给我的思考。

    一、浅析新教材的主要变化。

    面对“国家统编教材”的变化,程世和教授最大的担忧就是教材的“大容量”会给无数学生带去难以逃避的重负。他提出:“我们谁也不可否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无论从世界范围内还是从中国历史上看,当今我国中小学生都是课业负担最重的学生。”他认为“国家统编教材”对于课业负担最重的学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究竟有哪些改变?我们以三年级上册为例,简要叙述“国家统编教材”与上一套教材相比有何主要变化?

    (一)数量上的主要变化。

    与“人教版”相比,“国家统编教材”的减少部分:课文从32篇减至27篇,减少了5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减少了4篇;要求会写的字数从300个减至250个,减少了50个;教材最后的8篇选读课文全部删除了。增加部分:要求会认的字数从200个增至250个,增加了50个;古诗从5首(含日积月累1首)增至9首(含日积月累3首),增加了4首古诗;增加了一篇文言文;增加了3篇阅读链接;增加了两篇习作例文;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鼓励学生整本书阅读。

    (二)内容结构方面:

    一是增加了古诗文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是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目标更清晰,教学的要点也更清晰,老师备课时便可以清晰地了解应当有哪些 “干货”,做到“一课一得”。比如,第二单元是以“秋天”为主题,在本单元中要让学生积累关于秋天好词好句,甚至可以延伸为积累关于四季的词语。因为积累过程中会有一些生词,所以本单元还得领着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金秋的阳光,洒在金黄的树叶中……”秋天的美,还得学生自己走出去切身体会,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秋天,并把收货记录下来,慢慢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也是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干货”。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哪篇课文注重积累?哪篇课文适合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哪篇课文可以激发学生走出去观察的欲望?只有充分预设好,到了语文园地的归纳总结才能更有效率。三是对文体特点的提示,以及不同文体阅读方法的要求。“读书为要”是“国家统编教材”最大的一个尝试。增加了大量的延伸阅读,甚至还要尝试整本书阅读,这就意味着我们常规的阅读方法——精读已经满足不了现在教材的容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得掌握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等阅读方法。比如第四单元就涉猎了用猜读这种方法阅读童话故事。四是更加凸显出写作的重要性。除了新增了好几个小练笔外,还把第五单元编排为写作专项练习。第五单元只有两篇精读课文,剩下的大篇幅都是与写作有关,如两篇习作例文,“初试身手”……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国家统编教材”侧重点在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力度,增加了阅读量以及更加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一看,学生的负担确实是增加了不少。难道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

    二、新教材或将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一版。而当你做一件喜欢的事时,它将从负担变为享受。

    如果你问一个爱玩游戏的学生:玩2个小时的王者荣耀和做30分钟的作业,你觉得哪个是负担?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毫无悬念的指向后者。明明在前者花费了更长的时间,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在游戏中能够获得快乐,获得满足感。诸多学者都有一个共识,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有魅力的一科。每一位学生都完全可以从中获得快乐的,可奇怪的是仍然有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

    我很高兴新教材在这方面“动了刀子”,“国家统编教材”最大的尝试就是培养学生阅读,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实我更愿意将此次“国家统编教材”的改变称之为“换负”。我们之前喊了那么久“减负”的口号,却丝毫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原先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苦不堪言,就是因为作业中的大部分都是一些枯燥的反复操作性的习题。如今更加侧重于阅读。实际使用效果会怎样呢?虽然我没有使用过“国家统编教材”,而且还长期徘徊在远离教育中心的乡村,以至于丧失了应有的职业敏锐性和洞察力。但是我得以遇见一届富有教育情怀的领导,再加上公益组织担当者的入驻,使我们县的学生提前感受到了整本书阅读带来的乐趣,我不敢说学生的语文成绩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了高歌猛进似的进步,不过通过阅读,大部分学生喜欢上语文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图书不但没有成为学生的负担,反而成为大部分学生爱不释手的“新宠”,其中曹文轩的《草房子》就在学生的好多个普通的午后,给予了温暖的陪伴。

    当新教材尝试激励学生多阅读,甚至整本书阅读之时,有部分人会觉得“一个人倘若缺乏思考与行动能力,缺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灵动性,就可能迷失在茫茫书海中而难以自拔。”对于经典书目进中小学,有些人认为“绝大部分经典与好书,其深层内涵必须等待读者有了一定阅历与思想深度才有可能把握。不必将诸多经典与好书提前纳入到中小学生必读或建议阅读的书目中。”我认为只要自己愿意阅读,就一定有收获。我们不能简单笼统地以为看了这本书,就一定要收获到我认为的这条至理名言。语文的魅力所在,正是因为“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式多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接受能力弱点的学生在阅读之中,自有他的乐趣在。就像我在早些时候读到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里面的六脉神剑时,就自然想到了蜘蛛侠,觉得这一招非常酷炫。等到如今我重新读到六脉神剑时,我看到的则是“少阴”、“少阳”之类的中医讲的经络。即便是已为人师多年的我,也感觉没有把这本书完全读懂,但不意味着,我前面都是白读的。经典书目之所以经典,就是随着你阅历的增加,每次翻阅都会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有些人将《红楼梦》读了10遍,还要读第11遍。总而言之,对于经典书目进中小学,我们都应该持开放态度,不用担心阅历浅会影响他对于经典的理解。阅历浅的人阅读起来自然有他这个层面的收获。

    关于传统文化的增加,其实在早前些年,“国家统编教材”还未面世的时候,我们县里就推行了“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个活动。我们学校选用的是《弟子规》。当时我们学校的做法就是每周安排一节课,这节课就让学生读,老师只在一旁正音;这节课也偶尔用来让学生讲《弟子规》中的故事,学生完全没有把《弟子规》当作一个教学任务,所以他们也非常放松。结果在六一游园活动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就是《弟子规》背诵比赛,其踊跃程度超过了抢凳子比赛,这让很多老师吃了一惊。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够背诵到一定程度,有好些学生还能把《弟子规》全文背诵下来。你从他们离开时,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们并没有把背诵《弟子规》当作负担。

    古诗的篇目上毕竟确实增加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教法上做出一些调整,正如温儒敏先生所倡导的那样“古诗词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现在有些古诗词教学过于繁琐,像外科手术,把那种‘美’都给弄跑了。”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画面,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又干扰了学生对于文字的感受与想象。为了让学生明白“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蒙雨亦奇。”中的西湖之美,老师还没有讲,先把一个你精心挑选的西湖展示在学生面前。此后,只要一提到西湖之美,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就是你挑选的这幅图。对于学生来说,他或许就丧失了想象西湖之美其他可能性的想象力。而且在古诗中,本来就有一些意境是无法用多媒体展示的。所以温儒敏先生建议老师们的语文课不用或少用多媒体,让语文课重新回到朴素本真的状态中来。少用多媒体,祛除繁琐病,这也是新教材使用应当给大家的建议。

    三、新教材势必会拉大个体差异性。

    “由于还有一些同学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尽管前面的老师已经讲了10遍了,可我仍要继续讲第11遍,甚至更多。对于那些已经听懂了这个知识点,甚至对此感到厌烦的同学,我深感抱歉。”这应该是好多一线老师说过最多的话。包括我在内的绝大部分一线老师,都被一股莫名的压力所裹挟,或许来自于上级领导,或许来自于家长,或许来自于社会评价体系。所以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抱着一颗“要考什么,我就讲什么”的心理。很多时候试题与教材又没有太大联系,大部分一线老师只能针对考点,花上相当一部分时间零散地、琐碎地传授一些考试“套路”。其实试卷的考题并没有问题,比如“给短文加题目”这样的题目,本来考验学生对于短文理解与高度概括能力。可是一到竞争激烈的一线老师手中,大抵变成了“如果这篇文章是写人或者写事,可以用(谁)和(谁)的故事;如果是写景的话,可以用(美丽的)的()……”这样的“套路”。如此套路,不胜枚举。可是当语文课变成诸如此类的技能课时,学生就觉得语文索然无味,慢慢就不喜欢语文。不喜欢就自然不会主动思考与积累,不思考就会导致成绩差,成绩不理想就更加倒逼着一线老师要摸索答题“套路”。反反复复,陷入了一种死循环,学生自然只能望语文而生畏了。而且技能型的语文课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个体的差异性。有一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会感到乏味,无法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国家统编教材”从延伸阅读出发,特别强调阅读的兴趣养成。主要做法如“要安排好预习,不要布置太多作业,主要就是提一些有趣的问题做铺垫和引导,激发阅读的兴趣。教读的重点是教阅读的方法,同时也适时教一些写作方法,两者结合起来。自读课是把教读课的方法沉淀运用。老师不要多讲,就让学生自己去读。有些老师可能不放心,还要为自读课安排讨论或者作业,这是不必要的。”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阅读之中,在大多学生都能获得一定收获的同时,让生活经历多,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获得更加充分的体验。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会使之前的技能型课堂失去了展示的舞台。新教材尝试将阅读的重要性强调至空前仅有,无形之中会给万千学子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阅读这个模块是很难“被套路”的,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只能掌握相关阅读方法,然后进行整本书阅读。阅读得越多、阅读得越深入,收获就越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对检测试题进行改革,只有真正徜徉书海的学生才能在复杂的试题中更加得心应手,让那些答题“套路”毫无用武之地。

    “国家统编教材”无疑是希望通过把数以亿计的学子推向浩瀚的书海,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让他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的魅力,让他们从阅读中学会思考。当然,在不可测的茫茫大海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如若能够在掌握相关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能够独立思考,以辩证的思维投入书海,那将会获得不可限量的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轻拨船舵江入海 —浅析部编版教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et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