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底,花事荼蘼,细雨微凉。曲江池畔,芙蓉园旁,中语参全国诗词教学观摩研讨会,名家云集,精彩纷呈。中场休息我去接水,培东老师在最后排靠墙坐着,跟他打了招呼,他微微一笑,聊了几句,便继续埋头看书。一个上遍全国大小讲台的特级教师,在一次公开课之前,仍那么严谨认真,让人钦佩。《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诗意的长安,培东老师在这里即将吟唱诗意的江南。
之前两次聆听过培东老师的课。一次是在宝鸡高新一中,他上《春酒》,带着学生慢慢品,细细咂摸,酿出了一坛醇香醉人的美酒;再一次是汉中龙岗中学,他上《美丽的颜色》,抽丝剥茧渐入核心,看似无形实则厚重。肖老师的理念就是浅浅教语文,教出语文味语文情。所以对于他即将给初中生上的高中篇目《雨巷》,我无比期待。
然而课堂一开始,全场哗然,因为肖老师问了学生一句“同学们都没有带教材吗?”学生中间有窸窸窣窣的回答声,似是确实没有带教材。不仅没带教材,也没有带其他任何文字性的东西,只带了一支笔。一场全国性的教学活动,一节没有教材的观摩课,肖老师用他的智慧和素养为我们带来了颠覆性的听课享受。45分钟的课终是结束了,在学生朗朗读书声中,在数千名听课人的钦佩中。而从这样一节课中,我也感受到了一名大师级优秀教师最高级的素养:
1.处惊不变的定力
其实肖老师第一次问学生是不是没带教材的时候,我们在底下以为他为了缓解气氛和学生开了一个玩笑。然后他又问道:“那谁手里有诗歌的资料?”有三两个孩子举起了手中的打印单,全班就这两三张单子。而且后来在学生传递朗读单子上的《雨巷》时,我们发现,这几份单子上的诗歌版本不尽相同,有的把“彳亍”念成了“行”,有的把“冷漠”念成了“寒漠”。当时的场景让所有人震惊,我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在心里默默假想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重新印制资料?把诗抄在黑板?时间皆不允许。我想我会惊慌失措,也许头脑发热之下会公开抱怨主办方怎么犯了这么大个错误,以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台阶。可是培东老师并没有。他慢慢在学生中间踱着步子,脸上是他一贯的微笑,没有慌乱,更没有震怒,甚至连一句理所应当的抱怨都没有!他语气平和地对学生说:“没事,同学们,诗歌是用来读的,也是用来听的。这节课,好好读,认真听,我们一样可以走进深深雨巷。”
自己本来遭受这么大个乌龙,他反过来安慰学生,给学生打气。这种处惊不变的定力,反映了他宽广胸襟包容之心和迎难而上的勇气。紧急情况之下不抱怨,淡定平和应对,这种从容一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时也给学生给了面对突发状况时最好的应对范本,这范本定然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教育最大的魅力不在于空洞的说教而在于强烈的感染,不在于教师声望权势的震慑,而在于润物无声的影响。培东老师的课,让我想到了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安静平和。
2.随机应变的魄力
没有教材,面对的是知识层次更为低浅的初二学生,培东老师迅速调整策略,以传阅诗单朗读诗歌作为主方法,以聆听、感受音韵意象之美为教学内容,整节课用朗朗读书声连缀,如他一贯的风格——浅浅地教。然而浅浅并不肤浅不随意,只是用最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最简单的问题引着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走进幽长寂寥的雨巷,一起去寻找神秘美丽的丁香姑娘。当然,他们找到了,不仅找到了丁香姑娘,还找到了很多。
万利主编后来是这样解释当时的情形的:“培东老师的《雨巷》,是我布置的任务。他忘记了我告诉他给哪个学段上,一直按高中学生备课。十几天前,确认他的出发行程时,他才知道是给初中学生上。为难他了。
“上课发现学生未带教材,几分钟后,工作人员问我,用不用补上。我说不用。因为,培东5分钟后,就适应了,就有了应对方案,已然调整了原来的设计。若再给学生教材,老师就得再调整方案,那是给培东更大的难题。我不想这么为难他。虽然他可以应对,但我不想。”
培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我们无从得知,但他用五分钟时间推翻自己之前的全部方案,迅速作出最适宜此时此境的调整,这种魄力让人不由拍案叫绝。课结束后,很多老师直呼过瘾,以至于我们在心里默默感谢万利主编的对培东老师的了解与理解,让我们欣赏到了一节富有教学智慧的好课。
这样的及时调整,并不仅仅是万般无奈之策,更是基于培东老师对现场学情的适应。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不仅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更要灵活地选择或改变教学方法,进而调整教学的宏观思路和具体策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课堂,这样的教师才是智慧负责的教师。
3.化险为美的能力
原本惊险的开始,因为培东老师的巧妙点拨,精准设问,逐步引导而渐渐流畅生动精彩了起来。
培东老师让学生轮流朗读,用心倾听感受,意象逐渐明晰了,感情逐渐明了了。他及时提问,“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听他们的朗读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你觉得这首诗好听吗,你会在怎样的情形下想到这首诗”……如同剥洋葱,一层层深入,一点点直击内核。
智慧的老师必然能够破除万难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培东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回答也是如同烟花密集地绚烂绽放。犹记得一个女孩子说:“读到这首诗,读到丁香,我想起了爷爷为我买的桂花酥。当年吃桂花酥的时候只觉得有淡淡的清香,现在爷爷离我而去,再吃桂花酥,就会想到被爷爷呵护的甜蜜,倍觉伤感。”没有书,看不到文字,学生却不仅读明白了,还懂得了情感迁移,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力道,似浅实深,大道至简。如同渠道,引着水流一点点前行,渐远渐宽渐深,并无惊涛骇浪,却最终归入大海。
4.深入人心的魅力
课的末尾,少年朗声诵读“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金声玉振,玲珑生脆。
最好的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培东老师用最朴素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浸润在朗读的旋律之中,用一遍遍的朗读唤醒孩子对文字细致入微的体察。然后再用最简单的问题钩连,让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孩子的表达有朴素平淡的,有生动深情的,有犀利深刻的,当然,也有词不达意的。不可否认,这样一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体现了教师的生本理念。
这样的人,不张扬不急躁,平静从容应对状况,安静耐心倾听学生心声,柔声细语引导学生思考,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诗:“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化骨绵掌背后是几多厚重的积淀几多苛刻的历练。
又想起郑愁予的《错误》:“我答答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感谢这美丽的错误,让我们欣赏到震撼灵魂的一节课。相信这节课会成为现场所有学生与老师记忆中最特别最精彩最难忘的一笔。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培东老师用青石板的小巷、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用这节没有书没有课件的《雨巷》,告诉我们,无米之炊亦可为。如果说读书、写作、命题、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等是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的话,那么处惊不变的定力、随机应变的魄力、化险为美的能力与深入人心的魅力则是教师更高级别的修养。希望我们都能突破基本能力,向为人师者的更高级修养不断漫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