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世间父母无非这样四类,第一类大概有5%的父母做得到,看看啥标准?

世间父母无非这样四类,第一类大概有5%的父母做得到,看看啥标准?

作者: 春上村边树 | 来源:发表于2018-09-20 19:31 被阅读37次

    父母知了

    一年级的专题连着幼升小,算是一个整体,正好64篇(其中幼升小55篇,一年级9篇),取了一个标题《幼升小的秘密64篇:父母怎么做,孩子轻松上一年级!》,大概20万字左右,暂时先告一段落。

    从今天起,回到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分享,当然,如果有较为典型的一年级话题,也依然会保持关注,但重心转向更为宽泛的家庭教育范畴,应该说非常享受前面两个月的专题写作过程,保持了每天的精力专注,注重细节呈现和合适的理念传递,从年轻父母的反馈来看,基本还是达到预期效果的,许多父母提出了高质量的问题,有了良好的互动,这一点我希望可以继续下去。

    今天要聊的话题也从一条留言说起,这里我隐去了父母的一些信息:“有件事想请教您一下! 孩子在学校里对老师有阴影 事情是这样的,孩子的同桌要抄作业,孩子不同意,同桌就不依不饶。孩子不想被同桌打扰,就借了作业。 这件事被老师发现了,狠狠的批评了孩子,孩子感觉很委屈。晚上睡觉前我和孩子聊天,无意间提到老师她就害怕,委屈,还说不喜欢上老师的课,害怕看到她。 陈老师我现在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感谢这位家长的信任,将孩子遇到的问题如实的讲述出来,事实上对问题本身的正视就是一种反思,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解决最好,例如咨询其他懂教育的老师,或者从书本里面寻找方案等等,这样的父母,一定是经历不断学习的过程,他们懂得反思,并且善于合作,属于家庭教育水平较高的家长。

    我单独给了这位家长一些建议,这里就不赘述了。

    举这个例子,是因为还有许多家长面对这样的问题常常是无视的,忽略掉了孩子的生命体验,这将对孩子成长是有一些阻碍的。父母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也有一些类型可以简单归类。

    一般的原生家庭,大概可以概括为四类父母:

    第一类父母:有能力,积极正向的引领孩子

    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熏陶,或心理学的训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是努力钻研,个性化理解和掌握方法的。

    即使有些父母原来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后天的努力学习可以弥补他们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保持人生的时常更新状态。

    懂得如何正向、积极、关怀、尊重自己的孩子,给孩子自然快乐的童年,充实有度的少年,奋发向上的青年。

    他们视孩子为平等的生命个体,非自己私人财产,同样也非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工具。并非那种自己不努力,却要孩子成龙成凤的父母。

    他们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素养,他们能跟孩子心灵沟通,严而有爱,极有界限感。和孩子一起成长、学习,给孩子做榜样!

    知道孩子面对的问题是什么,父母不回避问题的存在,如果自己确实不能解决,也会积极想办法咨询和努力解决其中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也懂得如何爱人,如何做自己,如何成功,如何人格健康。

    这样的父母,不能称之为完美的父母,但确实需要越来越多的父母以此为目标尽力做到。

    二类父母:爱,即控制

    父母为什么会对孩子有控制呢?

    虽然他们潜意识层面在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不影响他们的控制也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比如不把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孩子这么自私,长大了会混不下去。为了让孩子将来过得更好,必须现在就学会无私。

    比如父母为什么会在孩子粗心做错题的时候打他呢?

    因为他们就是会觉得你做不好题,就考不好试,就没有好大学上,这一辈子就完蛋了。这就是他们从一道题推演出来的远景未来,常常让孩子莫名其妙,不就是错一道题么,爸爸妈妈为何像凶神恶煞一般。

    虽然他们的逻辑之不合理,方法很难称得上科学。

    但他们会且只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关心。

    你让他们尊重孩子,无异于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万劫不复,遁入苦难。简直太难受了。

    他们控制孩子的出发点无非是一个:希望孩子将来能好好活着。

    他们没学过如何消化自己的心理需要,没学过正向表达,没有接受过心理学训练,甚至没有接受过较好的教育。他们在上一代那里看到和学到的就是他们现在的方式,仅仅是一些技术手段变化了,本质没有变,责罚、打骂是常态。

    他们没有机会抚平自己的创伤,没有机会消化自己童年被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们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竭尽所能去用已经继承下来的方式、逻辑、模式给孩子所谓的“爱”,其实,都是一半以上的举措都是“害”。

    第三类父母:缺少能力,爱有残缺

    这一类父母或是出于重男轻女的家族传承,或出于工作繁忙、现实困境、多胎出生而无力抚养,不得不对孩子进行了寄养、留守、冷漠、忽视等方式任凭孩子自由生长。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是缺位的。

    亲戚、老人、福利院等人群充当了父母,然后他们偶尔来看看孩子。但是这些抚养人的爱是非常有限,且是有严苛条件的,孩子的生存环境会非常艰难,在不得不看别人脸色的童年里艰难地长大,活了下来。

    这样的例子我就遇到好几个,有一个12岁了才来上一年级的男孩,看上去木讷,少言寡语,目光也很游移,看得出他内心的紧张时,缺少爱的孩子会有两个极端,要么极端的暴躁,要么极端的自卑。在过去几年发生的一些悲剧性的事件里面,一些从小失去家庭之爱的孩子,往往做出极端的事情来,这里例子就不举了,那些轰动全国的恶性事件里面,追根溯源,都能找到这个原因。

    那些留守在乡村,失去父母之爱的孩子最大的愿望,可能就是爸爸妈妈能打自己一顿,因为至少那个时候是可以看到爸爸妈妈,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的,曾经有一张照片在微信刷屏,就是一个奶奶带着孩子送他的父母去打工,孩子哭闹,不愿离开。但孩子的父母转身上了车,连告别也没有,马路上只留下婆孙两人瘦弱的背影。相信看过那一幕的人都会觉得鼻子一酸,这些父母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父母的职能,仅仅是生养一下而已。

    那天在父母成长营结束之后,有一个爸爸特意留下来讲了自己的事,原来他一直在外地打工,现在因为孩子上了小学,他毅然放弃外面的工作,回到本地,坚持自己带孩子,“钱虽然少一点,但我觉得很踏实,我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孩子现在成绩很优秀,我觉得我的选择是对的。”这位父亲选择和孩子在一起,显然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他是一个有能力爱的父亲。

    第四类父母:爱,完全不在场

    如果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但会经常打打电话,孩子起码还有个期待,逢年过节父母会回来看看,在心灵里完成了一次寄托,可能是半年甚至一年才能见他们一次,但孩子起码在委屈的时候,可以依然通过各种方式向父母倾诉或者得到他们来自远方的指导,这依然不算爱的缺失。

    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的时候,他们就社会学意义上消失了。其中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例如难产、意外、父母智力或者精神存在严重缺陷,当然还有主观的原因,那就是抛弃,让孩子成为了完全失去父母之爱的孤儿。这其中,幸运一些的孩子会找到养父母充当了父母活了下来。

    更多的没有被写进故事的人、没有被新闻报道、没有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以某种方式艰难地流浪着,活着。

    更多的孩子,虽然爸爸妈妈是有的,有的甚至生活在一起,但却很少关注孩子的成长,因为他们本身由于从小的被娇惯成为“巨婴”,至今还在孩子爷爷奶奶的照顾下生活。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奶奶,她语速很快,比较强势,孙子的事无论大小,都是她来处理。而她的儿子和儿媳妇,也就是孩子的父母,从来没有带过孩子,用她的话说“我现在是带三个孩子,我是老高中生,我儿子只有初中毕业!”当时没有好意思反驳她,自己的儿子带成了初中生,孙子准备带成啥水平?从现场来看,那个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好动,将来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回忆你的童年,你拥有着哪种父母?

    如果你现在已经为人父母,你又在希望做哪一种父母?

    各抒己见,欢迎留言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间父母无非这样四类,第一类大概有5%的父母做得到,看看啥标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on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