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关于“90后”“00后”立遗嘱的新闻震惊了网络。
据中华遗嘱库近期发布的《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订立遗嘱。
2017年,有55位90后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了遗嘱,截至2020年年底,这一群体人数合计已达553人。
在传统观念中,遗嘱似乎总是与死亡挂钩,因此不少人忌讳谈到这个话题。
早在2019年,就有一位25岁的姑娘因为在生日当天立遗嘱而引发热议。
当时,网友的态度就各不相同:
有的认为,年轻人立遗嘱太早,“没有意义”,感觉“不吉利”。
有的则认为,立不立遗嘱是个人的自由,时代在变,立遗嘱年轻化很正常,“立遗嘱不吉利”的观念应当改变。
当然,也有人吐槽:“不是自己不立遗嘱,而是真的没啥财产可以留下,所以没有必要立遗嘱”。
其实现在社会,人们对于死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观念也在逐渐在进步。
或许,订立遗嘱并非是对死亡的畏惧,恰恰相反,年轻人开始用更加积极和理性的角度看待生与死,未尝不是一种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现。
2
而且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华遗嘱库上线了“微信遗嘱”小程序留言功能,在2020年,中华遗嘱库一共收到将近7万份“微信遗嘱”。
微信遗嘱主要是表达对家人的叮咛、嘱托和祝福等情感方面的,它并非法律意义上的遗嘱。
我看到在微信遗嘱的数据报告中,大家所表达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有向现任、前任、暗恋对象表白的;有向闺蜜好友倾诉的;也有向父母倾诉等等,这些反映出了当代年轻人对美好、纯真感情的向往。
同时还发现,有不少年轻人遭遇失恋、感情受挫后,会在微信遗嘱上记录并表达了自己的过程和感受。
征得网友同意,记者摘录了其中几条:
“请不要给我穿寿衣,平时穿的普通衣物就好。不要给我画的花花绿绿的,淡妆就好。用杨树林那个口红吧,那个是我最喜欢的。”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你们俩都要勇敢面对,妈妈爱你们。我所有的银行卡都放在深棕色花纹钱包和驾驶证卡包里,密码大部分都是你们的阴历生日。”
……
其实我们可以用心理学中的“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人对生存时间的知觉,是充足的还是有限的,影响着对目标进行选择的评估过程。时间知觉是人动机的组成部分,影响着人对社交目标的选择与追求。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的未来时间知觉发生改变时,目标的优先次序也会发生改变。
当我们觉得未来还有无限长时,我们会把经历放在工作、个人成就、自我价值上。但是当我们觉得未来时间不长时,我们就会把更多时间花在家人、快乐、情感奉献上。
有的人,可能因为感觉到自己会离开这个世界,过早的立下遗嘱也是为了把情感寄托在身边最亲近的人身上。
他们便会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关注到家人、快乐等事情上。
3
“没有好好活过的人最怕死,那些恣意活过的人,对死最坦然。”这句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可能很多人的人生到现在也有许多的遗憾:没有认真生活过,没有努力孝敬过父母,没有交到知心的朋友......
那么,通过以下三种办法,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减少遗憾事件的发生。
第一,学会选择,重新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
他们总是希望可以多做一些事,马上就要开会了,却还要多回几个信息才能出发;总是毫不犹豫地答应参加聚会,即使同一时间还有其他事情要做。
他们总认为自己可以兼顾,可事实上,这种想法只会让他们一无所得。
总是想要把每一件事都做好,结果就是每件事都做不好。
只有当我们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才能实现个人最大贡献值。
第二,学会关注大局,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上
你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来培养自己的大局观。坚持写日记,定期回顾,尝试从细微之处跳出来,寻找某一件事情发展的宏观趋势。
其次,在平时的生活中,认真思考和分辨,留意倾听和领悟人与人沟通的话外之音。
对于所听所闻的事情,不要妄下决断,而要进行切实的实体探索,要学着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寻找其中不寻常的细节。
第三,学会执行,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更加轻松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意思是说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如果想要更快,更好的完成人生中有意义的少数事项,我们应该为即将进行的事项设定“缓冲期”,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可能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减少执行时的阻力。
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预估完成一件事所需时间时,通常都会比实际完成需要用时要短得多。
预估10分钟可以完成的事项,实际上可能需要半个小时,甚至更多。
比如,如果你为了一份会议报告留了一个小时的时间,那么,就再增加30分钟。
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压力,而且如果任务可以更早的完成,也会让你的心情更加愉快。
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遵循本心,去追逐自己热爱的事物,别留遗憾,取悦自己。这才是对一个人而言,最好的生活方式。
人生本就是一个从出生不断走向死亡的旅途,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更要认真的活出精彩。
要去做热爱的事情啊,不然真的是在虚度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