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得金钱喻
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钱,心中大喜跃,即便数之。数未能周,金主忽至,尽还夺钱。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极苦。
遇佛法者,亦复如是。虽得值遇三宝①福田,不勤方便,修行善业,忽尔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还为其主夺钱而去。如偈②所说:
今日营此业,明日造彼事。
乐著③不观苦④,不觉死贼至。
匆匆营众务,凡人无不尔。
如彼数钱者,其事亦如是。
【注释】1三宝:佛教对佛、法、僧三者的尊称。2偈(ji):也称偈颂,佛典中的唱词,概言佛理。3乐著:执著于人世的快乐。4观苦:认识观照生死无常之苦。
故事以金钱喻佛家三宝,愚人不识,至死悔不珍惜。
凡事往往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人在世事中,很难意识到某人、某物、某事在自己人生的意义,遇到时不知珍惜,失去后或某一天忽然醒悟便悔不当初。
《人世间》周蓉与冬梅谈起自己当年为爱情跑到贵州大山的做法,说现在自己意识到当年的做法是错误的,但若自己回到十七八岁时,可能还会做出当初的选择,因为不可能以四十岁的中年人的看法去要求十几岁正值青春期的孩子。
许多事,是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才能学到、才能领悟的。这就是人生。
贫人欲与富者等财物喻
昔有一贫人,有少财物。见大富者,意欲共等。不能等故,虽有少财,欲弃水中。旁人语言:“此物虽尠①,可得延君性命数日,何故舍弃掷著水中?”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虽得出家,少得利养,心有希望,常怀不足,不能得与高德者等获其利养。见他宿旧有德之人,素有多闻,多众供养,意欲等之。不能等故,心怀忧苦,便欲罢道②。如彼愚人,欲等富贵者,自弃己财。
【注释】1尠:即鲜(xidn),少。2罢道:指放弃佛道修行而还俗:
人最不该有的心态就是攀比。在攀比时,多数人是比出自己的不幸,比出生活或他人对自己的不公平。这也是痛苦的根源之一。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生而带来的天赋、生存的条件千差万别,是不具有横向可比性的,可以比较的是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
小儿得欢喜丸喻
昔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眠睡不觉。时有一人,持欢喜丸授与小儿。小儿得已,贪其美味,不顾身物。此人即时解其钳锁①、璎珞②、衣物,都尽持去。
比丘亦尔。乐在众务愦闹③之处,贪少利养,为烦恼贼夺其功德、戒宝、璎珞,如彼小儿,贪少味故,一切所有,贼尽持去。
【注释】1钳锁:戴在颈上的金属饰物,如金锁、项圈等。2璎珞:戴在颈上的珠玉饰物,如玉佩等。3愦(kui)闹:混乱喧闹
故事以贪吃欢喜丸而失去财物的小儿喻贪利养而失功德的比丘。
贪念,会让人迷失。贪一时之利,会失去更重要的东西。戒除贪念,知足常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