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称眼盲喻
昔有工匠师,为王作务,不堪其苦,诈言眼盲,便得脱苦。有余作师闻之,便欲自坏其目,用避苦役。有人语言:“汝何以自毁,徒受其苦?”如是愚人,为世人所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少名誉及以利养,便故妄语,毁坏净戒。身死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为少利故,自坏其目。
以自毁其目来逃避苦役,孰轻孰重,每个人的心里自有尺度。
《孝经》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爱惜身体,既是孝的根本,也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因此,面对利益、劳役、困难、诱惑…任何事情都不是自悔身体的理由。
为恶贼所劫失㲲喻
有二人为伴,共行旷野。一人被一领㲲(die,细棉衣),中路为贼所剥,一人逃避,走入草中。其失㲲者先于㲲头裹一金钱,便语贼言:“此衣适可直①一枚金钱,我今求以一枚金钱而用赎之。”贼言:"金钱今在何处?”即便㲲头解取示之,而语贼言:“此是真金,若不信我语,今此草中有好金师,可往问之。”贼既见之,复取其衣。如是愚人,㲲与金钱一切都失。自失其利,复使彼失。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修行道品,作诸功德,为烦恼贼之所劫掠,失其善法,丧诸功德。不但自失其利,复使余人失其道业,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彼此都失。
【注释】①直:同“值”。
愚蠢的人,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还出卖同伴,真是损人不利己的猪队友。
既已失㲲,止损重要。止损也要有理性的判断。㲲装着金币二者一起被抢走,企图以被抢走的金币换回被抢走的㲲,只有愚蠢的人才想得出。为了证实自己所说,向盗贼举荐已躲藏好的同伴,无异于告诉盗贼:还有同伴躲在那里,同伴那里还有财物。
小儿得大龟喻
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而问人言:“云何得杀?”有人语言:“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龟得水已,即便走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欲守护六根,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邪见外道、天魔波旬①及恶知识而语之言:“汝但极意六尘、恣情五欲,如我语者,必得解脱。”如是愚人,不谛思惟,便用其语,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如彼小儿,掷龟水中。
【注释】①天魔波旬:波旬,意译为“杀者”,恶魔名,是欲界第六天的魔王。
小儿没有知识,不知道龟会浮水,将龟拋入水中,歪打正着,做了一善事,放龟一条生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