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选了叶圣陶先生的《三棵银杏树》,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三篇散文的课堂实录,每篇文章都是根据文本特色选择最适合的切入点,真正地带领学生在文本中来回穿梭。
《三棵银杏树》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值得学生感受、领域并且迁移运用的“文本黄金点”(即文本中具有相当好的语文教学价值的教学点)。正是因为这样,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把梳理思路作为本文的重点。
这篇教学实录的亮点特别多。
第一:直接导入,毫不拖泥带水。
切入文本时,一句“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公孙树”。谁来猜一猜他为什么叫公孙树?”不仅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更激发他们较强的求知欲,让孩子们学会思考。教师讲述关于为什么叫公孙树时,一下子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第二:梳理思路,引人入胜
前面张学青老师说:“关于散文的“形”,她常常从结构、语言两个角度去研读。”在梳理思路环节,她便是这样亲身实践的。用速读、浏览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讲银杏树生长很缓慢的特点,抓住“似乎”这一词语,告知学生这就是语言的准确。后面还讲到语言的妥帖。
结构方面:
学生在浏览中依次找出写银杏树是按照“枝干、叶、花、果”的顺序书写。教师再次强调像这样的美文更要出声地去读它。引入自己的问题:有人说这篇文章写了三个季节里的银杏树,有人说写了四个季节里的银杏树,你赞成哪个观点?
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再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学生找出按照:冬——春——夏——秋这样的顺序安排。
这是老师再次发挥引领作用:你们都看到了作者是从冬天开始写的,然后写到春天、夏天、秋天。写到秋天就结束了吗?请你们再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通过细读最后一段,又发现作者最后回到了冬天。
教师这里的总结特别精准:作者最后又写到了冬天,所以说这篇文章的结构是非常有意思的。作者从冬天开始写,又写到春天、夏天再写到秋天,最后又回到了冬天,然后还画出了结构图。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学生说出了循环、轮回的结构,教师总结更让我们看到了银杏树的生生不息。
作者整体写银杏树是从冬天开始写起,而具体写银杏树时又从枝干写起。由此得出文章的结构精巧。
三:体会情感,再次将学生引入文本
学生说作者对树的感情是“喜爱、欢喜”,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对应的句子来验证,自己将疑难处给学生详细讲解,学生对叶圣陶先生对银杏树的喜爱之情有了更深的领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