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复盘完,身体虽然很累,但是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好像把这几天见到的项目和听到的故事中很多的核心要点,找到了一条归纳的出路,社会服务中的核心:看似是最简单的事情,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做到。我借着自己听到的一些故事试图思考其中的道理,同时也在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行为,促使自己真正的能够做到这一点。
(一)社区中不愿意交费的“刺头”
某小区中需要办理房产证,需要社区中的每个人都缴纳公共维修基金会后才能办理。而社区中的某位老人就是不愿意缴纳,社区多次做工作不交,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一听到他都属于头疼的人。而一位社会组织的人员宋老师来了以后,见了一次1个半小时的面。他就主动愿意交费和参与社区事务了,这是为什么呢?
宋老师做了一件事情,去他家家访。老人由于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家中除了他自己做的地方稍微干净一点,其他的都是脏乱差的状态。宋老师进入后他都觉得不好意思让对方坐下来。而宋老师却毫不犹豫的坐下来,并且听他讲了1个半小时自己的人生故事。宋老师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打断他,而是一直在认真的倾听,偶尔给予一些回应在倾听。
听完以后,说了自己看法:“哇,你的人生故事太辉煌和丰富了,都值得写一本书去记录你的人生,你真优秀。以后可以做关注社区的事务呀!”
然后宋老师就走了,这位所谓的刺头隔天就去把费用交了,还主动的在社区里给宋老师打招呼。
(二)“封闭”的社区矫正青少年
在司法社工服务领域中的社区矫正青少年,回归到社区中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喜欢打游戏,不愿意跟任何人交流,也不想改变自己。而其一位人员进去之后陪他打游戏,打游戏打的比他还厉害,陪他一起疯一起玩。最后孩子非常听这位人员的话,逐渐回归到社会生活中。
大家都在好奇这位人员到底做了什么能够让他主动交流和转变,为什么其他人员介入那么就久都没有改变,而他却可以。访谈人员 的核心技能是什么?
人员说:我没有什么技能,我就是跟他一起玩,跟他做朋友呀,我不同情也不可怜他,我们都是一个朋友关系,能根据一起的兴趣玩到一起而已。
(三)重度“双向情感障碍者”的开口
对于患有重度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的干预工作一直是精神康复领域的难点问题,至今在医学或社会服务领域都还没有完全的突破与解决。而有一家社会组织的人员,通过邀请患者进入到该中心进行活动,前期患者可以不说话,一直保持他自己舒服的状态就可以。
刚开始可能是被家长强迫去的孩子,时间久了到第四五次发现患者的绘画发生了改变。从乌云密布的雨中奔跑的一个人变成了即使是乌云密布的雨中的人有了人的陪伴、有人打伞了,这就是一种转变。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患者来到这里,可以以自己舒服真实的状态存在着,可以不参加任何活动,可以不用说话。而一旦患者的出来参加活动的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被捕捉到,会被看到。
通过上面三个不同情况的人群的改变,有的时候发现这里面没有特别高深的技术含量。却蕴含这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什么才是真正的接纳,一个的包容度到底有大,能够包容自己和他人的边界到底有多宽。好像对真正的接纳、包容与谦卑又有一一点点的思考,期待自己能够在这一点上有更多的关注与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