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焦虑边求索,时间逐渐流逝,身体逐渐衰朽,生命却也逐渐充实。
【随便回答几条豆瓣话题,以后倒可以多尝试这样的练笔方式。】
话题1:身边的少年老成之人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种少年老成之人,他们身上夹杂着少年的锐气与老年的暮气,又或者你我就有点少年老成,现在都怎样了?
↓
我自己就是个矛盾之人。有些时候,旁人觉得我幼稚,本来循规蹈矩就可轻松应付的事情,反倒较起真来;还有些时候,旁人觉得我过早地成熟,许多想法、理念似乎都不该是这个年纪的人该拥有的。但这样的矛盾之间,并没有一种适当的催化剂进行中和,所以“少年老成”,于我而言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多愁善感,而非意气风发。
大学的时候很佩服一位同学。与我极其不同的是,他对未来没有什么焦虑,坦然地接受现实敦促他的一切,诚实地追求金钱和利益,似是看透人间一切纷扰,却又自然地嵌入世俗百态之中。他老劝我,“看开点”,或是,“开心就成”。他知道我心怀虚妄的理想,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是在谈及自己时会偶尔感慨:这一生就这样平庸,过点清淡日子,也挺好。
毕业后,他回了老家,按部就班地工作、攒钱、应付柴米油盐。
我仍旧彷徨于城市和农村的交叉路口,前路茫茫,不知所归。
我和他都才二十四。到底,谁是“少年老成”呢。
话题2:我和父母辈都读过的一本书
前两天,一书友说她读完《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其中一卷,然后她92岁高龄的奶奶接着看……那你有没有和父母辈(包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共读一本书的记忆和故事呢?来分享吧!
↓
童年的时候还没有什么“读闲书”的概念,只知顺从地上学、听课、写作业。有一天从床底拉出三四个大纸箱,里面装满了阿爸的私人藏书,有古龙的武侠,有贾平凹的小说集,有池莉的散文集,有一些偏成人化的杂志(人生的小小启蒙哈哈),有别的杂书如彩票指南等等。
书大多是纸页泛黄、甚至略有破损的,可我还是不自觉地被这些旧书吸引,挑着喜欢的翻了一遍,从此打开了一个新的广阔世界——从此知道,除了正经的在学校课堂上的念书,还有别的书可以读。十余年后的今天,读书已然成为一种个人习惯,如吃饭喝水一般稀松平常(虽然也有自作自受忍饥挨渴的)。我想,这里头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阿爸的那几箱藏书吧!
话题3:我经历的知识焦虑
peer pressure大家已然不陌生了。除此之外,你的知识焦虑源自于什么?
↓
我经历的知识焦虑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而且都是读大学以后的事情。
第一个阶段:初入大学前两年,得益于更广大的平台,我有机会接触到更丰富的人和事,这时候交友联络,多的是陈述己见、争论不休,于是渐渐地就在同他人的比较中察觉自己的问题了:即脑中充溢着教材知识,却对社会、历史或人文领域的很多概念或事实模糊不清,近的如学潮、赛博朋克,远的则有历史名人或里程碑事件;与此同时,大学讲堂的发散延伸,几个高质量课外活动的刺激,皆令我产生一种对自身浅薄的愧疚感。为了匹配这样的交际水平,大约也伴着一点妄图沽名钓誉的虚荣心,我经历了人生中第一轮的知识焦虑,并开始大量地读书。自然可以想见,这样的读书与学习是没有明确目标、虚浮于空的。
第二个阶段:大学后两年直至现在。青春总归伴随着迷茫——那是在愈发逼近的社会现实面前,对前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感到的无力感。正是这时候,我开始摒除对外部认可的欲望,真正产生对意义的追问,同时有意识地寻找谈论信仰、人生等主题的小说或文学作品。客观而言,这会是一生的课题,短短几年光阴,根本无法触及皮毛。况且,这应是从古至今一贯有之的“普遍性焦虑”。要怎么解决问题呢?要怎么在背负着这种焦虑感而仍能正常地生活呢?唯上下求索而已。至死都没获得那个答案都没关系,边焦虑边求索,时间逐渐流逝,身体逐渐衰朽,生命却也逐渐充实。因此,学会接纳这种焦虑并与之和平共处,实在是条处世自洽的必备技艺。
完。
边走边写的
西铭
于2020年初夏
作者西铭,一个边走边写的青年,自诩理性乐观派,却不免偶尔悲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