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记录【0025】
01
昨晚,我和三岁多的女儿有这样一段对话。
芊:妈妈,苹果(幼儿园班的小朋友)曾经穿过一条打底袜。
我:哦,你觉得很漂亮,是吗?
芊:是啊
我:你也有呢,明天刚好外出,就可以穿啊!
没一会儿,她就要我给她穿上了打底袜,配上裙子,然后跑镜子面前嘚瑟。
父母们,你的作用真的没那么大……
类似的事情已经出现了好多次,比如,幼儿园小朋友穿了很漂亮的裙子,她一直很羡慕,表示自己也很想要。
我曾经一度认为,这样攀比心,实在不好。
直到我读到朱迪斯·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中的观点,才真的打破了我的狭隘无知。
朱迪斯·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被称为新泽西奶奶,因为在她成名的时候已经57岁了。
年轻时,她在哈佛拿了心理学硕士,没拿到博士,毕业后没有在学术界继续研究,而是去当全职妈妈,养大了两个小孩后,她又重回职场,靠编写心理学教科书赚钱。
在编了几本发展心理学的教材之后,她发现不对劲。随后就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以及这本《教养的迷思》来反对整个发展心理学的基石“教养假设”。
教养假设指的是:如果父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用爱与尊重来对待孩子,通过这样的“好教养”,孩子就能适应这个社会、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简直不能再赞同了是不是?这就是我们当下的育儿主流思想啊!
哈里斯引用了很多研究来反驳“教养假设”,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群体社会化理论”。
哈里斯认为,孩子不是被父母教导着适应社会的,他是在外面的同龄人群体里找到自我,在社区环境里适应外界文化,从而成为社会的合格一份子的。
其实这个观点,我们古人早就发现了,那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
由此看来,高价学区房,找关系进最好的班,甚至最近引起巨大轰动的“650万”事件,也就非常合理了。
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涛通过中间人威廉里克辛格,花费650万美元,将其女儿赵雨思送入斯坦福大学深造。
富豪的世界我们不懂,但是花费巨大将孩子送入世界顶级学府,不外乎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希望孩子也同样成为世界顶级人才。
行贿之举可恨,但父母之心可嘉。
02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的作用没有那么巨大之外,老师的作用,也未必有多大。
前两天,小学三年级的哥哥跟我聊天。
他说到班上一个女生,姑且称为小A。
据说最初女生们找小A同学玩,但是她都拒绝了,久了,没有女生再跟她玩了。
不跟女生玩的小A,酷爱找男生玩,下课就爱往男生堆里扎。
可男生们并不爱跟她玩,但迫于面子,只得同意。
不过,必须玩男生们的打闹游戏(哥哥说,没有小A的时候,他们不玩打闹游戏)。
于是,下课就变成了,一群男生就配合默契的围着这一个女生打。
我听到这里感觉心惊肉跳。
我:你们是真打吗?
哥哥:不是,就是打着玩,我们男生都不会真打女生,除非把我们惹毛了。
我心里长出一口气。
我:感觉男生们还挺绅士呢,是谁教会你们不真打女生的呢?
哥哥:没人教啊,我们都不跟女生计较的。
我:那老师怎么看待小A呢?
哥哥:她学习成绩很好的,老师们都很喜欢她。但是同学们都不喜欢她……
我当时心里就想,如果换个环境,小A很大可能就是校园霸凌的对象,而老师可能根本都不知情。
荀子在《劝学》中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
回顾我们的成长经历,尤其在学校阶段,同龄人的群体,确实是我们相处时间最长,同时给我们带来巨大影响的存在。
03
父母和老师的作用不大,是不是就意味着,给孩子创造好的成长环境就ok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哈里斯反对的是过于夸大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并不是否认父母的作用。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1.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2.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同辈环境。
3.在孩子的成长中,特立独行不一定是好事,尽量让孩子合群。
回到开头。
芊现在回来说,谁谁谁有了什么,自己也想要。我都尽量满足。
至于攀比心的问题,那是另外的问题,回头再聊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