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发生在家里的一次对话让我很有印象。
事情是这样的:晚饭后,我拿出了冰箱里最后一瓶伊利畅轻发酵乳,给我和老公每人在玻璃杯里斟了一些,瓶里余下的给儿子喝。今晚全家就喝这一瓶了。老公平时只习惯喝老酸奶之类的,儿子倒是喝的品种稍多些。
老公指着杯子问:“上面是什么东西?”显然他以前没有喝过,有些不适应,对杯上面浮着的颗粒有些疑惑,想整明白。
我说:“这是发酵乳,很贵的,13多元一瓶呢。喝吧!”老公没有回应。
恰好儿子走过来,说:“爸爸,这是燕麦,有营养!喝点吧!”老公端起杯子,喝了起来。
忽然有所触动。这几天跟李老师学习,觉察力敏锐了些,发现了端倪,我这整个是答非所问啊!
我和儿子都希望老公喝点酸奶。儿子正面回答老公的提问“这是燕麦”,让他放了心,这正是当下他最需要的,喝着放心;又一句“有营养!喝点吧!” 的建议,将这杯发酵乳进行了适当销售,激起了他品尝的欲望。所以,老公端起了杯。想起了儿子平时的交流语言,直击关键,入情入理还常有幽默,我和老公很是欣赏。
而我刚才的回答就逊色太多。人家询问的是杯子上面的东西,我答的是整杯的东西“发酵乳”,将外延扩大了;人家关心的“是什么”,是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我答“很贵的,13多元一瓶呢”,回答的是它的价格,等于根本没回答老公的问话。答非所问,答的不是他想要的,看似说了那么多,没一句管用的,等于说了一通废话。好笑吧!
生活中也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吧!觉得自己说了很多,做了很多,可这是不是当下的对方最需要的呢?
诚然,这跟回答者知觉的理解性有关。作为回答者,在感知事物的时候,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更深刻地感知它。基于此,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会在知觉上表现出差异:如儿子这位理科生,更能表现思维的严密性,回答的就很严谨,同时他把自己的风格、看过的书也融入自己的与人交往中,形成了幽默的风格;而我这个文科生,在这次交流中,更多发挥了文科生的一些弱项,如更关注自我的感受体会,更能不遗余力的对看好的东西大加渲染。今天看来,似有假大空之嫌啊!
除了经验,我想,更多的还是因为说话之人的自我拘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思考的是自己关注的东西,表达的是自己惯用的方式,而忽略了对方的根本需求。所以看似在交流,实则等同于自说自话。
当然,此次交流,也让我发现了自己平时的诸多无心:常喝过这个口味的风味乳,却从未去查看它的成份如何,也未看到其下方的 “燕麦+黄桃”这几个亮亮的小字。故也很少如群中学员王明鹏老师那样,能自如总结出《非暴力沟通的具体化技术示范》这样的能指导他人进行提升的好文。这都是我下一步要努力尝试的。
感谢老公抛出的这个问题;感谢当刻自己的答非所问,更感谢李老师采用的这种日记训练,让我有机会去深入地觉察自我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