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一的语文课本上有几篇论语,印象最深的便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他的便记不清楚了,也就是那个时候知道了孔子这个名字,知道他是圣人,是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但是人们为何称他为圣人,不清楚,也没想搞清楚。一直到最近偶然拜读了“四书五经”里面的《大学》、《中庸》、《论语》等内容,才对这位孔圣人有了更深的认识。故而写一点文字,谈谈我眼中的孔子,希望不要冒犯了圣人。
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是“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点我是赞同的,说的是他的性格,但是我认为还可以加上几个白话的形容词:谦虚、爱憎分明,甚至有一些俏皮。当然,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还在乎他的德行,他的仁爱,他的礼教,他的君子之道。下面,用几个小故事简单说说。
孔子的德行乃是大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孔子的原话。他的毕生追求大抵也是如此吧: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所以,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以爱民,使民以时”,他劝诫统治者要严谨办事、恪守信用、勤俭节约、爱戴百姓。他教育弟子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希望弟子们都能做到孝顺、谨慎、守信、爱别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关于仁、德、道论语里有太多太多孔子的名言,可能会有人问,孔子说了这么多,但是他自己能做得到吗?我也无法考证,暂且从他弟子的语录中找找答案。颜渊未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对夫子的学问与道德,弟子的评价何其高。
孔子对“礼”的重视,在论语中随处可见,其中“八佾篇”通篇都是孔子对祭祀、丧葬、射箭等礼数的阐述。开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按照《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可以使用八佾(一佾八人),而季氏作为正卿只能使用四佾。孔子对这种违背礼数的行为用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样的力度来进行批判,我想,在他心中应该把礼数看的跟生命一样重要吧。除了批判世人非礼的行为,孔子同样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礼。“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君子无所争,毕业射呼!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除了祭祀虔诚,连射箭都这么有仪式感,真是有礼啊。
孔子一生收徒众多,他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也是爱憎十分分明。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学生白天睡觉,他认为是朽木和烂泥,责备都没有用了。而颜渊死后,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得意门生去世后,孔子大呼“老天爷真是要了我的命啊”,爱才如命,可见一斑。可是从侧面是不是也能看出圣人可爱俏皮的一面呢,孔子跟别人唱歌更是随性,“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遇到唱的好的,一定要让人多唱几遍,然后跟人合唱,可谓任性,哈哈。
另外,前面提到孔子谦虚,也是有迹可循。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他认为,文章他跟别人水平差不多,要说践行君子之道,却没有做到。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解释不下十处,例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坦荡汤,小人常戚戚”、“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只有质朴和文采相得益彰,才是个君子。要以上面这些标准做衡量的话,孔子无疑是个君子,夫子还是谦虚了。
以上便是我从管中窥豹,得到的对孔子的一点认识。他是一位仁德兼并的圣人,是一位严厉温和的老师,也是遍识人间烟火、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