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诉
01
当《思美人之山鬼卷》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窗外已是一片明亮。
正是春天,万物复苏,正是清晨,日之初始。
然在书中,屈原及一众人物却前途未卜,各方势力交错的权县刚刚度过瘟疫之劫,然究竟是天劫,还是人为都未可知;屈原与莫愁女的感情刚刚确认,然屈原父母已为他定下婚约,他们的感情又将何去何从;家国天下,儿女情长,究竟孰轻孰重,他们又会如何选择?
即使早已透过史书了解到书中每一个人物的结局,但我还是希望梁振华教授可以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结局,历史太过残忍,我期望着,他们可以拥有一个好的归宿。
即使有违历史。
02
屈原,这个人物我们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从端午节的由来,到后来求学时背诵的《离骚》,可以说,他已经成了我国文化的一个代言词。
想象中的屈原,该永远是一副忧国忧民的形象,因为思维的惯性,我们却忘记了,再聪明睿智的人物也会有年少轻狂的时候,《思美人》一书,正是在这种程度上编织屈原痛沉汨罗江前荡气回肠的传奇人生,让我们从另外一个层面上去了解屈原本人。
自少时起,他的梦中总会频频出现一个身披薜荔带女萝的绝色女子,但无论他如何追寻,都是梦醒人散。当朝思暮想的人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才华横溢如他也只会呆若泥塑,失去所有语言,所有思考,如同每一个青涩的少年一般,这样的屈原,比之史书中一心只为天下的他,不知生动了多少。
士为知己者死,屈原虽身为百臣之首的屈家,门楣显赫,诗才名满天下,但因一个不能言说的身世秘密,被限制于一方之地,不能施展文治武功,身旁的所谓王侯贵胄,擅长的也不过是饮酒作乐罢了,这样的他,满腔愤懑,一朝得遇知己,屈原愿以身托付,不负此生,不顾自己的安危,为友请命。
但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遭遇,才让少年屈原更加的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与其说是对莫愁女的爱与承诺促使他来到权县,还不如说是他本身的正义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旦走进天下这盘棋内,往往是身不由己,屈原明白,但依旧义无反顾。
所以他说,“愿把平生志,付了这天下和美。”
03
都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身处乱世,天下未平,诸侯竞起,征伐不断,但也正是这样的乱世才会诞生更多如苏秦张仪屈原这般耀眼的人物,可也是这样的乱世才会有像无名那样的悲剧。
“你定不曾闻七旬老翁怀抱儿子已死之躯哀哀痛哭之音,清白人家的女儿被拖入军营时的惨呼之声;你定不曾见自己的父亲惨死后躯首被人高悬城中示众之景。”无名面色凄楚,声音沙哑地对屈原说道,亡国之恨、弑父之恨,正是这样的恨才会明知九死一生,依旧要孤注一掷。
无名有错吗?于楚国人而言,他有错,因为他弑君,但于越国而言,他没错,因为这是正义之举。在乱世,是非黑白,从来都没有明显的界限,或者可以说,哪哪都是灰色地带。
同楚国国都郢都仅有一墙之隔的权县,各方势力交错纵横,地方恶霸鱼肉子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当中,来任县尹或同流合污,或辞官归隐,为了赶走一心为民谋福祉的屈原,刘歪等人甚至助长瘟疫的盛行,置百姓于不顾。个人利益,早已超越任何一切,令人胆寒。
身在太平盛世,从来不知乱世子民的痛苦,有时看到战争国家的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心中都会有一种想去一探究竟,亲身体验的感觉,但我同样很清楚地知道,无论是书中还是影视剧中的战争,比之现实,都要好上太多。
冷兵器时代也好,当今世界也罢,战争从来都是用生命堆积起来的。
04
一将功成万骨枯。
纵观历史,哪个朝代的建立与覆灭不是踏着众多将士与百姓的鲜血,争权夺利,逐鹿天下,从来都是男人们的梦想,可就是这样的梦想不知葬送了多少柔弱女子的一生,嬴盈、田姬亦或是那些不知名的女子,以身为诱饵,远离母国,潜伏敌国,获取情报,成全男人们争夺天下的梦想。
三十六计之一的美人计,攻心为上,虽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效果往往最佳。
“大丈夫欲立于世,又怎能耽于儿女情长。”这是张仪的选择,心虽动,但他依旧选择看着月吟的船渐行渐远,他感慨,落雨了,可真的仅仅是落雨了吗?
想起西施,本是倾国倾城的美人,却被当权者当做细作送到吴王夫差身边,虽是为了家国,但难免还有些意难平,覆灭了吴国,她本人也未能有个安稳的后半生;再如《思美人》一书中的赢盈,身为公主,和亲楚国,本想为了儿子逃开母国的控制,却不料儿子早夭,自此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历史亏欠这些女子太多,却没有以任何东西来偿还,徒留下一生的凄凉。
兰草少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思美人,思的不仅仅是美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