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
依据:1.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2.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亲情单元,对初一小孩来讲,比较亲切,重体验;朗读读出感情基调,不同于第一单元的重音、节奏等)
3.文体特点(散文重在作者情感的抒发,而非在人物的特点归纳,与小说的侧重点有本质的区别)
4.文本特质(个性化的言语表达。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史铁生的语言表达看似平淡,实则内心汹涌澎湃,这样的文风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深沉含蓄内敛背后是丰富的内在情感世界。在平静中读出不平静,在内敛中读出真实,在深沉中读出厚重,就是我们引领学生要做到的)
几个落脚点:
------价值观的培养,抓住“好好活”的内涵理解,对生命意义的体涵,这是难点,也是重点之一。
——母亲对儿子,儿子对母亲的态度情感的不对等,对比手法来体现。抓住关键词来深度揣摩。如果只定位母爱,就是狭隘的,也是对文本丰富性内涵的亵渎。
——懂得母爱,要经历千山万水(就像朱自清懂父爱的过程)
——看花是一条线,从母亲建议我去,到央求我去,再到终究没去成,最后到和妹妹一起去看花。是我的心路历程,也是我渐渐懂得母爱,渐渐成熟的过程。
——文中有两个我,一个当时的我,一个现在的我,也能看出我的成长过程。
——建议:
活动支撑如1.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完成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母爱告慰的理解,既达成无论各种境遇都要好好活价值观的达成,又培养了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力。在朗读中处理关键词和细节。如母亲挡落叶图,细心敏感,小心翼翼的爱,母亲像一只惊弓之鸟啊,敏感的话题跑跳啊,这就是母爱啊。
2.可以找看似不起眼的“词语”来突破难点。如,妹妹告诉我,为什么我作为哥哥不知道母亲的病?开放性的问题能更好的发展学生思维力,来补充我的自私,母亲的隐忍,让学生明白我因为瘫痪内心只有我自己,而母亲心里只有我。
3.可以补白人物心理,于“偷偷,悄悄”等处揣摩母亲的心理,深入人物内心。
文本解读路径:于文眼处,于矛盾处,于平淡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