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栏目《看见》有一期,讲述的是德国老师卢安克,在广西贫困山区,义务支教十多年的事情。主持人柴静说对卢安克的采访,他的无私和善良,常常会让她感到惭愧之极,这位德国人无形中成为了她的精神导师。
卢安克的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
上世纪90年代,卢安克来中国旅游,当他沿途看到农村里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生活由年迈的老人照顾,缺乏陪伴和关爱,得不到很好的教育,游走在社会边缘,他就毅然决然留下来,陪伴他们,教他们读书。
卢安克白天不仅陪伴孩子们上课,还常常跟孩子们一起爬树,一起下河捉泥鳅,一起干农活。晚上就在家里翻译教育方面的资料,发表到自己的博客上,分享优质的教育信息。
记得节目中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就是柴静问一个孩子问题,孩子突然说他肚子不舒服,继而崩溃大哭。柴静非常不解孩子的过激反应,卢安克告诉他,孩子因为长年见不到父母,性格内向要强,因为回答不了柴静提出的问题,非常紧张难过,就变成了这样。
柴静觉得自己伤到孩子自尊,想跟他去沟通。卢安克告诉她,跟这个孩子沟通是没有用的,只有多多地陪伴他,跟他一起行动,让他的内心变得强大和自信,才会有用。
缺乏父母陪伴孩子变了个人
新闻常常会报道留守儿童的问题,其实在我们身边留守儿童的事情,也在真实地发生着。健身房搞卫生的大姐,为人主动热情,经常会跟我们聊家长。一次她跟孩子视频完以后,念叨着孩子越长大,感觉跟她越疏远。大姐十几岁就来深圳打工,后来结婚生子,一直不舍得把孩子放到老家,都是带在身边带着。
孩子渐渐长大,到了读书的年纪,如果在深圳读书,生活成本太高,他们无力承担。又不能耽误孩子上学,只能送回老家。把孩子送回去,也实在是舍不得。如果他们跟孩子一起回去,家里没什么挣钱的门路。修房子,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样样都得要钱,挣不到钱是万万不行的。深圳毕竟机会多一些,人只要不好吃懒做,不乱花钱,总是能挣到钱的。
孩子回老家读书,每年的寒假暑假,为了多陪陪孩子,都会接孩子来深圳住。今年暑假不知道是孩子长大了,还是怎么了?跟爸爸、妈妈似乎没什么话讲,你想跟他亲近一下,他都好像很不自在,不自觉地跟你保持距离。
想着孩子跟同龄人可能不会这样,就带着孩子去跟他的堂弟们玩。堂弟倒是很热情地跟他打招呼,邀请他一起玩,可他却是冷冷的,并不怎么愿意跟他们一起玩。快开学了,暑假作业还只做了一点点,有一次大姐的老公生气地打了他几下,到现在都不跟爸爸说话。
看到性格变得如此古怪的儿子,大姐心里非常着急,每天都给孩子视频,希望多跟孩子聊聊天,跟孩子能亲近一些,可是儿子却没那么愿意跟她说话。
不由又想起,那个德国老师卢安克说的那句话,比起沟通孩子更需要的是陪伴。父母只有每天跟孩子在一起,一起经历,一起成长,孩子才愿意牵着你的手,跟着你一起走。比起那些留在老家的留守儿童,能跟父母在一起的孩子是多么地幸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