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11周。3月16补写。
我的目标感一直都不算太强,只有一个大致方向。比如,财务相对自由,给全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比如,体验更多生命中的可能;比如,保持心情愉悦,等等。
因为目标不够清晰,所以在做事和选择的标准上,就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心绪不好时,60分足够满意;正常状态下,80分尚可;哪怕信心满满,但实在达不到了100分……那就算了吧。当然,也偶尔有虚荣心爆棚的时候,仿佛天下的事只要想做没有做不成的,白日梦还是要做一做,调剂一下生活。
昨天因为一件很小的事(跟恬干妈聊天后,“建议”小恬也去打工挣点钱),引来负面、激烈的反馈,说总想指挥她的生活,骂的我、吓得我……最后小恬抛出灵魂问题:你为什么总是不能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默然伤神许久,我才又回到这个让人迷惑的问题。只不过是某个小小星球小尘埃一样不起眼的七十亿分之一,到底要过怎样的生活,才能持续拥有安宁和自洽的力量?
再后来,我们再次象从前一样做出“承诺”——我不再因虚荣心攀比,小恬尝试走出舒适圈,可走窄门痛苦多多,需要用漫长的时间减缓途中伤痛,成长也是熬出来的。
这条导火索联系到本周作业,我不禁想再深入一些思考:在自我精进的道路上,是什么妨碍了我的得到。
高研院前8节课,一见“钟情”的题目,是“怎样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大概只有被困在纠结复杂心态中的人,才会了解其中的巨额成本,也才更象抓住稻草一样,希望找到一劳永逸的答案,虽然明知绝无可能。
日拱一卒,情绪的改善更关键。年过不惑才开始稍稍能够自我调节,近几年读了“积极心理学“书籍并不断尝试,情况略有好转,却仍困扰其中,每年需调用大量心力,补上心中仿佛永远无法闭合的“空洞”。不知道课程会有怎样的启发。
对效果并不报太大希望。甚至认为,和小恬每隔一段时间在争吵中的自我梳理,疗效或许会更好,但有缘遇到,肯定有不可预知的原因。
文章中有一个定义很吸引我——“我们的目标是让自己过得好。什么叫过的好?我只要自己内心自洽、安宁,我自己觉得我过得好,就可以了”。
这段时间在高研院上课,从周五晚到周日的时间都属于自己,感觉非常棒。
完全抛下工作中没完没了的任务,同事家人之间的摩擦和不愉快,甚至远离日常生活环境,到相对陌生却有足够安全感的城市,闲散度过几十个小时的时光。
课程内容的收获不必说(遗憾因为懒并没有认真记录,体会也是过后便忘),独处的时间哪怕什么都不做也很惬意,奔波的辛苦与大脑充满电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旅行带来的满足感,在某种程度上不如一群陌生却热情的朋友碰撞。唯一的不足,就是成本过高,哈哈。
有时候在空荡荡的房间中游走,会感到小孤独,更多的是小满足,哪怕从前的设想并未实现——有喜欢的装修、舒适温暖的软床、轻便的笔记本电脑,大富大贵还有很远的距离,但独自拥有不受打扰的空间,已非常幸福。
我想,小恬多次的诘问,或许在心底有了模糊答案:勇于承认并接受自己的平凡,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寻找的意义。
导致心理能量不断涌入“黑洞”的原因,是目前仍未完全死心。或许,不必待千帆过尽,关注并享受已用尽全力拥有的普通人生活,才是正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