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从现在起可以不要了,需要的是投资与回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似乎是每个中国人都认可的一种品质。本质上讲,它其实是一种投资与回报的利益关系。试想下,当你“不渴”的时候有人给你“一滴水”,你当真能报以“涌泉”吗?当然不能。那是因为同一件事或物品在不同的场景和不同人的角度下,价值是完全不一样。当你快要饿死的时候有人给你一个馒头,和你吃的饱饱的时候有人给你一个馒头,同是馒头,它们的价值是一样的吗?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一个身处“绝境”之人,你“施恩”(投资者)的“滴水”对“被施恩者”(回报者)那就是全部,当他“飞黄腾达”时,报你以“涌泉”,这就是回报。所以,“施恩滴水”和“”报以涌泉,本质上就是一种投资与回报的利益关系。只是,这种投资是极其高明的。
投资与回报不讲相等,只聊对等,相对相等。“滴水”之所以能和“涌泉”相提并论,那是站在回报者身处“绝境”时的“滴水”与“飞黄腾达”时的“涌泉”的角度看的。
有投资有回报这正常逻辑,但也会存在有投资没回报的。因为,是投资就有风险。这时就需要在“投资成本”和“风险系数”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比如说扶老奶奶过马路,到底是扶还是不扶呢?本来这是一个低投资而高回报的事(高低是相对的),而现在迫于现实,已然变成了低投资而高风险的事。所以,很多人现在遇到这种事,已不敢投资了,原因就是“投资成本”和“风险系数”不平衡了。所以,只有降低风险,该种投资行为才能成为常态。
有人说,也有人施恩(投资)是不图回报的,连姓名地址都不留。是的,是有这样的人。但请您相信,这世上没有任何不图回报的投资,只是图的回报要从不同的角度看。比如,佛说的普渡众生。佛陀终其一生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来普渡众生,难道什么都不图吗?难道只是为了好玩?要知道佛陀图的是什么,其实也简单,那就看普渡众生和不普渡众生的区别了。普渡众生的成佛了,没普渡众生的,那是和尚。这就是一种互利的行为。很多人自己这么认为或者本身就是这么认为施恩(投资)是不图报(回报)的,这是狭义的把“回报”锁定为物质的利,从广义上讲,情感和精神何尝不是一种利(回报)。
当下世界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
独立、自由、平等、公平、互利(共赢)。损己利人要不得,损人利己不可取,互利共赢才是主旋律。感恩可以不要,需要的是投资与回报。
企业不需要感恩。
任正非说:“需要员工感恩的企业,肯定没有前途”。任老的原话可能不是这样,但意思差不多。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企业对员工有什么恩?员工要感的是什么“恩”?企业与员工只是一个雇佣与被雇佣的利益关系,你出钱我出力,我出一份力,你出一份钱,公平、互利、共赢。企业需要员工感恩,要么是企业给员工多了,要么是企业想把感恩物质化成部分工资给予员工。如果是前者,不是公司看走眼,就是员工是庸才,完成不了自己的工作,拿到了超出自己劳动的报酬;如果是后者,那就是公司用套用感恩来充当部分的工资,让员工错觉的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公司给予的多,这用现在流行的话将就叫套现。企业也不需要感恩员工,员工的工作是拿了工资后该有的劳动,如果企业要感恩员工,说明企业给予的少了,这是企业的错,也是员工的错。当一个企业需要感恩员工的时候,那就说明企业给予员工的没有员工付出的多。所以,企业与员工需要的是对等的投入与回报。员工投入劳动于企业,希望企业回报以利;企业投入利于员工,希望员工回报劳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互利共赢才是良性局面。
朋友、亲人甚至父母都不需要感恩。
此三者以父母为例。
此观点一出,似乎很多人都觉得是毁三观的。是呀,父母的养育之恩一辈子都难以偿还的。但把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当成投资,把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当成回报,也未尝不可。只是父母对子女的投资是不计成本的,或者说是不怎么计成本的,而子女对父母的回报是有限的,或者说是没法做到父母对子女那样彻底。因此,投资与回报是对等的,相对相等。子女既然接受了父母的投资,就应该尽力的回报。回报不需要局限于狭义的利,而要基于广义的利。孝敬父母、陪陪父母、或者做出成绩让父母自豪等等都是回报。与其空谈感恩,不如实实在在地用行动给予回报。
不过,父母对子女不计成本地投资,这未必是件好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