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的策略,之前搜集了很多,像《斯蒂芬·金:关于写作的7个写作经验》说的是多写、多改、简洁等,《如何克服写作路上的“半途而废”?》说的是怎样不放弃,树立写作的心态,《郑也夫的写作之道》说的是对文字有兴趣、多读、多改等。
虽说这些点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写作,但是给人的感觉很散,有点小技巧的感觉。再加上昨天对现在做的“系统写作”的思考,也让我开始反思,如果现在做的不是系统写作,那正确的系统写作又是什么?还有就是,成为顶尖的作者需要天赋和运气,那通过什么样的训练,来让自己先成为一个合格的作者呢?
其实,关于写作的方法,在很早之前都学过,只是我们不坚信它是真的,非要这看看,那瞅瞅,结果各种方法在脑子里打架,弄得自己也不知道该信谁?
一、开始写作的出发点(来自李笑来)
如今,算是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具体策略如下:
(一)为什么写作?(开始之前先赋予其重要意义)
1.写作是锻炼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的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
2.写作可以实现财富自由
3.写作可以养成“勤做记录”的习惯
4.写作是一个重要技能
(二)怎么开始?
直接开始
(三)写作还需要坚持一个原则: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
再“有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做如下思考:
如果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用的话,有多大的用?如何做到最有用?对多少人有用?如何做到对更多人有用?在多长时间里对别人有用,如何做才能让那个时间段更长一些呢?进而,如何才能优雅的让人们恰当地回馈我呢?
二、怎样训练写作?
想要完成写作,需要经历三个步骤:信息的获取——处理——输出。
信息的获取一般通过阅读和听,关键就在这里,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写作者,就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或者能在这些信息里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然后把它们提炼出来,分享出去。
输出的时候一般有两种形式,写作和口述。如果选择写作,这里有六个基本且普遍通用的策略:
1.写的东西要清楚、简洁、准确
2.想要把事情讲清楚,就要多用动词和名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我们中国人喜欢用形容词,越含糊越好,特别是散文)
3.能用大白话说清楚的事,就不要用术语(人和人的认知水平不一样,对术语的理解层次会有很大差异)
4.能删掉的都删掉
5.写作是一项技能,大量的训练是最重要的,多写
6.多改(这一点很多人都提到过)
总结下来,想成各合格的写作者,在大量输入的基础上,只需要记住一个公式:做减法+多写+多改。
三、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
记得李笑来在他的专栏里说过一句很粗暴的话:叫你做,你就做,少废话。他的解释是,如果这事的意义你能想到,你早就做了,之所以现在不做,不就是还没有想明白吗?
对于写作来说,还确实是这样,他一直在强调“要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这个原则比什么文笔、文采,或者文章里是否有语法,字词错误都重要。只要你写的东西对别人有用,这些都可以忽略。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想不明白,这个原则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后来我信了,但是我把它排在了第二位,放在第一位的是,写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个逻辑看似天衣无缝,因为,人只有先照顾到自己,在自己过的好的情况下,才能给别人提供价值。在《幸福的勇气》里也讲到,社会就是一个大分工,每个人只需要做好自己的课题,就是再为社会这个系统做贡献。
与此同时,“写作系统训”练提倡的也是这个价值观。其实,搜集素材本身的目的,就是在壮大自己的素材库(为自己)。
但这只是写作的一部分,我们搜集素材、为信息做减法、多写、多改的目的,就不在仅仅是为自己了,而是为读者。也就是说,在内部处理信息阶段,我们要时刻为自己着想,让自己的能量最大化。但是,要输出出去,就要坚持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
这个事情,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如果你写的东西对自己有用,它不见得对别人也有用(,但是,如果你奔着写的东西对别人(更多人)有用,那它多半也会对你有用。所以,当我们坚持“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时,是更划算的,即便从共同体感觉的角度来分析,这也是在尝试对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一下
这次主要回顾了,自己刚开始写作时候,所采用的一些有效的策略,转了这么一大圈,深刻体会到了那句“叫你做,你就做,少废话”力量,也忍不住感叹:我们总是知道的太早,明白的太晚。
还好知道了,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