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有点混乱了。
本来是看育儿的规矩与爱,看着看着钻进敬畏与道德的牛角尖了。人应有所敬畏,要不无所不用其极,但敬畏什么?小时候敬畏父母,权威,反叛期其实是对父母权威的质疑。成人后畏惧法律,受到自身道德的束缚,法律是有死角的,古古代帝王包括现在都大力提倡礼,以孝道和忠道为代表,人人都讲道德的话,社会确实就容易治理了,当然道德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但是道德终归是束缚人的,而且很容易被不讲道德的人利用,故君子一般斗不过小人。刘邦典型的小人德行但是具有大智慧,头脑没被道德规矩束缚!
那我们应该敬畏什么呢?道!!道是什么,很难言尽,大至天地万物宇宙法则,小至一言一行。人有人道,物有物道,道即有永恒的,真理,法则。又有易道,环境变化后,事同而道不同。中庸之道的中道很是恰当!
先秦百家时包括孔夫子并没有只谈道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和后人理解的不同。
人有人性,狼有狼性,dna的不同导致人的性不同,性善性恶姑且不谈,但人肯定有人性。同时人即有本性又有后天环境影响导致的气不同。本性光明之气和蒙蔽之后导致的气质完全不同,即是性气说。
回归本源道德之所以不足为敬畏之源,在于道德之无常与不确定性。一元钱不能让你撒谎,一万~一百万一千万呢。普通人的道德估计已经尽失了。道德之根源在于便于交流,降低沟通交易成本。道德与利益即有不完全悖论。讲道德做好事有事虽然损失一点物质利益但可以过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为什么西方富人有的真心热于慈善,高层次精神享受,当然也与整体社会环境人们的认知意识有关。
为富不仁,其实只有富人才有资格仁,穷人肚子都填不满的时候其他不是扯淡吗。所以当今社会既然提供了个人上升的通道和获取财富的途径,即使孔子生于次,估计也会以贫穷为耻~不孝!善与恶相生相合,善人处于绝境时也会激发自己的求生本能,做出损人利己的事,因此对于我等平民百姓自己努力进取,以免自己处于绝境无奈做出恶的事情!!当然欲望是无止境的,财富的需求安全感的过得也是无止境的,又回到了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人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真正需要,诚实的回答到底物质还是精神,最终按自己的追求去干,有得必有失,取舍决定后不要后悔。按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基本需求满足后人才会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最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这可能是大多数身居高位的人能够殚精竭虑不辞辛苦的原因吧,吃饭都是问题的平民会有那么高的觉悟吗所以感觉有时提倡的舍己为人本身就有问题,只有爱自己而后才能爱人,真正的善良有爱是心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外面的道德绑架束缚!!这样一来思路就清晰了,自己过好了才能爱家人~亲人~邻居~路人。因此知识的学习很关键,有知识后便于获得物质,物质丰富后真正的善~爱才能自然流露,才能有能力爱人。
道德的价值在于心安,法律是身体最后的底线,自己的道德也是心灵的底线。因此诚很关键,100块不被收买,一万块而被收买,可能我们的道德就是这么点量化,要提高自己的价值,因此国家关键的还是法制~权利制约,道德舆论对于良心的制约双重控制!
归根结底敬畏的是道,是良知!但人性经不起考验,不要刻意人性,提高知识能力使自己避免陷入绝境,陷入认知道德和行为道德的绝望处!!
文学作品的意义就在于拓宽人的视野,良知不安带来的后果,麻木,生不如死,活着但已死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