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3500字,阅读需要20分钟)
针对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政府给大家指出了一条突围之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这次疫情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深度延伸。我曾在15年出版的第三本书——《声浪传播:互联网+品牌新思维》中,强调了数字信息时代品牌如何发声,是声浪理论的2.0版本。
这次危机将加速品牌个人化的进程,迎来声浪理论的3.0时代:从企业主导品牌,过渡到人人都是品牌的时代。未来,企业里面,人人都是IP,都是品牌发声的独立体。在不久前,海尔让每个员工,都要自营一个抖音号,就是在实现这方面的部署。
转型是艰难的,但是也是最蕴含希望的。老子说:抱一为天下式。我们需要一部经典,在艰难的时刻,支撑我们的意志,在多变的时代,给予我们智慧,让我们在在工作生活中,都可以游刃有余。“禅读《道德经》,扭扭你神经”,这一期正式启动!
-无声之处,感受道韵-
禅读《道德经》,主要以分享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为主,仅供大家参考。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四声)。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小提示:《道德经》适合那些有善根、有梦想的人,立志做大事,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方能与经书中智慧共鸣,获得感悟和提升。抱着随意看看心态的读者,只会宝山空回。
所谓“经”,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一个字都动不得的伟大教导)。经,就是代表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著作。《道德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读之经典,也是历代皇帝必读之经典,更是当代企业家马云、张瑞敏等首推之作。
那么《道德经》第一章,想要和我们说明什么真理呢?我认为在这八个字——回到“无”声,听见惊雷。静下心来,回到老子所谓“无”的境界,才能捕捉到道韵的流转,链接新的生命。
1、道不远人,绝对可行
2、“无”的妙用——自然营销力
3、企业的“道”,振兴之路
-道不远人,绝对可行-
-释义-:
道可道,非常道:我所说的这个道,人人皆可走得通,人人皆可成道。如佛祖所言,人人皆有佛性。但绝对不是像大众一样颠倒妄想、随波逐流而走的寻常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我可以把这个道告诉天下人知道,但这并不是只是靠言语就能够表达清楚的,你需要自己践行并体悟它。
第三句,老子说,怎样才能感知到“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的状态呢(大道化育天地,天地生成万物)?方法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让你的心在空无的状态,可知天地来源的奥妙;常在有的物质世界,可知万物形成的规律。
最后几句意译:无和有,无中生有,有归于无。涵盖了包括宇宙,以及所有万物生灭的道理,不可割裂理解。
周文王的祖父古公坐拥豳(bīn)城,积德行义,深受国民爱戴。当时边疆地区的戎狄贪求财物,率兵攻打此地。古公为了避免战争,委曲求全。但戎狄欲壑难填,再次骚扰,豳城军民十分愤怒,想要决一死战。
但古公说:我身为城守,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反而招惹麻烦,为了我的缘故与敌人交战,让子民流血与牺牲,我实在不忍这样做。”
于是古公带着家属离开豳城,止于岐下。没想到豳城的百姓,举国扶老携弱,跟随古公;他国的人民深受感动,也来归顺。周王朝的雏形正是这时候开始形成,但是其中“无”的层面,谁又能捕捉到呢?
“有”和“无”的概念,好似玄之又玄,但其实充斥于日常的生活中。我自己的体会是,“无”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信息”、“能量”,它是属于高维的;我们的事业、财富、家庭、健康的身体是在“有”的层面,属于低维的。
要改善低维物质层面的事情必须在高维的“无”的层面来改变,佛家“心经”中提到“空即是色”,你如果不懂得“空”无,你也就不懂如何得到财富。万物的成长是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看不透规律,又如何能行于大道?
一个包子35元的“狗不理”退市,引来顾客浪潮般吐槽,162岁的狗不理,如今变成“人不理”;瑞幸咖啡几个月前的数据造假,也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天作孽,尤可为,自作孽,不可活。支撑品牌的,恰恰就是“无”的部分,包括企业的诚信、情怀这些无形的品质。“万物负阴而抱阳”,把握“无”的层面,一切才能水到渠成,才能厚积薄发。
《坛经》说:“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济群法师解释道:佛与众生的区别:就在一念之间。迷者是凡夫,悟者就是佛。所谓的迷,就是无明、愚痴、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
道是可知可行的,你需要静下心来,于无声处,用心去感受、体悟——“无”的妙处。
-道法自然,自然营销力-:
未来真正的企业家,都是“悟道”的企业家,而不是“误导”大众的资本家!
农村不断地往着城市演变,而城市依旧更城市化。我们身处其中,也跟着城市在“有”的物质层面中彷徨,而与农村中诗酒田园、大自然中的“无”的意境渐行渐远。
列斐伏尔认为:人的本质是日常生活节奏与自然节奏的和谐一致。人们需要在大自然中感悟,重拾洪荒之力。未来,自然营销力将是个人和企业制胜的新一轮的浪潮,企业和个人,如果不能够对接自然,未来将很难再赢得胜利。
周晋峰博士说: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对自然的认识,《道德经》提出的“道法自然”,不仅指导了未来几千年中国人艺术、生活、文学等各领域的发展,同时其对于今天生态保护的现代意义也不容小觑。
其实,一些有远见、有创造力的企业已经初步实践自然营销力了。18年亚马逊耗资40亿,给员工营造了“热带雨林”的生态的办公环境,在自然的馈赠中获取更多的创造力;乔布斯筹划的苹果总部,也是一种非常生态、与自然链接的“桃源”。
其实我们的整个人类学,都是在往这个方向,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品牌共生系统”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它的本质其实都是这是自然的感悟,在自然中来获取智慧。
现在因为疫情,自然营销力再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势必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无论是企业、家庭还是个人,都将在自然这里汇聚,并重新生根发芽,找回创新的力量。依道而行,才能同舟克艰、共济彼岸!
当下人类需要进入新的生态文明时期。对自然环境的过度侵占,使得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做出改变,而这一切都应该首先从自然教育开始,让孩子们参与、理解、传播,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保留我们心中“无”的种子!
人若无根,身似浮萍;国若无根,繁华若梦。《道德经》是人之根、国之根,亦是创新和科学之根。
-回到无声,遵“道”而行-
植根于东方文化的中国企业未来必定可以超越西方一一李显峰
去年,我与港大的学子们做分享——《渊默而雷声》。或许是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和压力,让我们的心神大多深陷在“有”的领域,而忘记回归本心。
很多人无法理解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现在的社会太物质化了,以至于大家对玄妙——“无”的意境没有理解。很多人觉得活得很累,觉得生活没有乐趣;很多文案、创意营销,直白的和木头一样。
因为在玄妙的地方没有感悟,所以没有意境。古人说话很有意境,一咏三叹,荡气回肠。古人的生活条件虽然无法和现代相比,但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曲赋,我们都可以看到背后那一个怡然自得、优哉游哉的形象。
有为之时心意淡,于无声处听惊雷。静下心来,于无声区中细细沉淀。个人品牌,彰显的个人的价值和独特,梅兰竹菊,各有千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可以去学习、借鉴,但是切莫本末倒置,坚持自身的定位和价值,才能有无兼得。
(品牌战略家李泊霆论转型—— 心浮气躁如何能成就工匠级品牌?)
老干妈、同仁堂、哈雷摩托、小野二郎的寿司,他们历经的困境和诱惑、转型和创新,都沉淀在品牌“无”的部分,根基牢固了,才能“有”硕果累累。
而所有的中国企业和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无形之利剑”,也是全世界人民羡慕的财富——中华文化。
法国总统马克龙说:西方霸权的终结,不在于经济衰落,不在于军事衰落,而在于文化衰落。中国这些新兴国家,当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国家文化,并且开始坚信它时,他们就会逐渐摆脱西方霸权过去灌输给他们的“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道德经》是世界融合发展的共同泉源,道德经的语言是鲜活而有生命的,它具备了创造一切的能量。是企业突破困境的根本智慧。方太集团董事长茅忠群先生将《道徳经》的智慧融入到企业中,正是实践品牌文化的伟大尝试。
你的品牌可以扬名于天下,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如南师所言"计利需计天下利,出名要出天下名"。但你不要用通常的做法去传播,学小狗小猫叫没有用的。不鸣则已,要一鸣惊人。现在的信息社会应该向老子学习。一部经典留传千年,经久不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个人要成就需要经历八十一难,刚好《道德经》亦是八十一章,助你一路上降妖除魔、功成名就。
欢迎关注公号:品牌声浪传播,查看更多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