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因为争夺韩国上党之地,爆发了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听信流言,以年轻的赵括,替换坚守不出的老将廉颇。
秦国秘密改派白起为主将,赵括遵照赵王的意思,改变廉颇坚守的战术,冒险冲出壁垒,进攻秦军,反被秦军围困,最终赵括战死,赵军主力投降后被白起坑杀,赵国损失惨重。
长平之战,赵国主力尽失,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争雄,即便如此,赵国依然坚持了近四十年,经历赵孝成王赵丹、赵悼襄王赵偃、赵王迁三代才灭亡。
赵国之所以能如此坚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秦国也损失惨重,无力再度进行大规模的征伐。其二,赵国本身由两个板块组成,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长平之战损失的主力主要是邯郸周围的主力军队,其北部三郡依然实力尚存。其三,诸侯再度合纵联盟,共抗强秦,令秦国难以再度扩张。
长平之战中,秦国自己也损失惨重,无法吞并赵国
首先,从兵力损耗来说,白起虽然坑杀了投降的主力赵军,赵国前后的兵力损失达到了四十五万,但是秦军自己也伤亡过半,着从后来邯郸之战时,白起给秦昭襄王的上书就能看出来,因为秦军也承受了巨大的损失,所以白起认为秦王围攻邯郸必然会失败。
秦国兵力的损耗还表现在,白起将赵括团团包围后,秦国为了阻击赵军的救援,秦王亲自赶赴河内,征伐当地十五岁以上青壮从军,阻击赵军,由此可见秦国内部的兵源,随着长平之战的巨大投入,已经濒临枯竭,比赵国情况好不到哪里。
其次,秦国的粮草储备,已经到了一个岌岌可危的地步,本身长平就远离秦国本土,秦国的产粮去集中在关中和蜀地,而长平位于现在太行山和太岳山中间,赵军越过百里石长城,就是赵国本土,粮草是输送,秦国就比赵国要吃亏一点。
白起坑杀赵军降卒,可能也有粮草不足的问题,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一鼓作气,攻入邯郸,灭亡赵国,此时白起派人向秦昭襄王催要粮草,被应侯范雎阻拦,白起的计划胎死腹中。
由此说明,白起军中粮草已经不多了,可能赵军再坚持一段时间,秦军反倒先崩溃了,白起杀降,恐怕是担心秦军粮草耗尽之后,被赵国降卒反杀,造成先胜而后败的尴尬,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的。
《战国策》记载: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民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
这是邯郸之战前,白起与秦昭襄王的对话,讨论是否可以再度攻伐赵国,从秦王的话中可以看出,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经是“国虚民饥”,这完全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争,秦国也无力再灭赵国了。
赵国国土自身板块零碎,难以一口吞下
赵国是晋国最强大、领土最大的卿族,三家分晋后,赵国获得了最大的领土,这也造成了赵国领土的支离破碎,本身从晋国分裂后,赵国就拥有两块土地,一块是以晋阳为中心的太行以西的高原领土,另一块是以邯郸为中心的太行以东的平原土地。
其后赵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先后吞并代国、中山国以及向西北驱逐楼烦、林胡,使原本就山河阻隔的赵国领土,更加地形复杂,形成了以邯郸、信都为中心的中原大都市,以及以雁门、代郡为中心的北部边防重镇。
秦国吞并赵国的战略,也从来不是只扑邯郸,一举灭赵,其实秦国非常清楚,这样根本灭不了赵国,赵国邯郸被围困那么多次,甚至一度被占领一年多,赵国依然屹立不倒。所以秦国对赵国的策略一直就是慢慢蚕食,长平之战最根本的诱因就是秦国想蚕食赵国的晋阳地区,意图通过阏与之战切断赵国本土与晋阳地区的联系,然后吞并晋阳地区。
阏与之战秦国大败,不得不将目光瞄准韩国的上党地区,通过上党阻隔太行,为接下来占领晋阳及雁门、云中提供便利,因此鉴于赵国的地形条件,仅靠长平之战,秦国并不具备灭赵的条件。
赵国的军队,并没有全军覆没,尚有一战之力
赵国拥有邯郸和北部三郡这两大区域土地,风俗民风其实都有所不同,赵国最精锐的骑兵部队“边骑”就在北部三郡,而长平之战中,赵国所投入的军队,基本都是邯郸周围的军卒,并没有从北部三郡抽调。
长平之战后紧跟着的邯郸之战,赵国依然可以在邯郸集结十万军队抵御秦军,此后是十余年间,赵国依然可以以廉颇和乐乘率军十五万与燕国作战,李牧在雁门集结二十万大军围歼匈奴。
由此看见,赵国在长平之战后的恢复是非常迅速的,长平之战赵国虽然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其实远没有到灭亡的边缘,后来秦国攻占晋阳周围地区、吞并云中、雁门等郡,赵国才真正地日薄西山了。
列国合纵,迫使秦国不敢出函谷关
五国的再次合纵,发生在邯郸之战中,长平之战失败后,赵国向秦国求和,答应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但是赵相虞卿建议用六座城池来联合诸侯,进而削弱秦国,才是万全之策。
于是赵国拒绝割地给秦国,派出使者交好齐国,与魏国订立盟约,许给春申君封地,结交好楚国,与燕国、韩国改善关系,这样在赵国的奔走下,各诸侯有了联合的基础。
不久之后,秦昭襄王恼怒于赵国的欺骗,派出大军围攻邯郸,赵国坚持数月后,平原君赵胜牵头向魏国、楚国求援,产生了“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毛遂自荐”两个经典故事,顺利获得了楚国十万大军和八万精锐魏军的支援。
赵、楚、魏三国联军近三十万大军,在信陵君和名将廉颇的率领下,内外夹击四十万秦军,秦军大败,秦军损失达二十万之众,被迫退回河东重镇汾城,不久燕国和韩国也加入联军,五国联军一度攻破重镇汾城,迫使秦国退还了之前占领的大片土地。
邯郸之战后,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凭借礼贤下士、宽容大度的德行,威望与日俱增,逐渐成为新的合纵联盟的领头人。
公元前247年,秦军猛攻魏国,信陵君联合诸侯救援魏国,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大破秦军,秦将蒙骜逃回函谷关,秦军数年不敢再次出关,信陵君威震天下,使秦国无法东扩,更何谈灭亡赵国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