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集中存放手机可行否
由于疫情防控现实要求,学生们的这个寒假很特别,虽然都已开始上网课,可都是在家里。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容易晚睡晚起,作息不规律。自觉的学生好些,遇到如我这类不自觉家长,还有自律较差的孩子,熵增规律就使得作息变得混乱起来。
比如,原本十点多休息,最近到了十一点多,孩子睡的可能还要晚。
如何破解呢,物理隔断是个好办法,因为现在熬夜基本就是刷手机,把手机集中上缴,统一存放,是个好办法。
这个办法经家里一把手提出,我双手双脚欢迎,因为反正早起上班还不如支持,孩子讨价还价后时间由十点半改为十一点。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情况,到了晚上十一点准时交手机,统一放到卧室外走廊处,自觉加上互相监督。
周末第一次刷经典电影《教父》,没有看完,还是执行规则,理解后倒也释然。
这个行为实验尝试了几天,初步看效果还不错。
我们是如何解释行为的
调研这个行为实验可行性。
就我本人而言,有明确认知。人体从子时开始最佳造血功能,晚上十一点这几乎是最晚休息时间,这在《人体使用手册》一书有过详实介绍。
知道规律作息对自己有好处,这是执行规则的最好解释。
对于家庭一把手来说,作为行动提议者,不用多说,用原话说,“不管着点你们还真不行”,这样以来自然要榜样示范。
开始是怀疑担心儿子行动力,是否会搞些小动作欺骗我们,观察后人家自觉的很,到点把手机、平板一个不落放在指定地方。
这让我暗自羞愧,又颇为高兴。
特意询问如何做到的,回答很简单,就是原本也想早睡些,希望有个外力帮助自己自律。
然后用他学习的经济学理论,给我解释外力重要性。
比如有个旅馆老板贷款1万元,用作购买家具物品,家具商获得1万元购买食物消费,食品商拿去1万元旅游,旅游从业者拿来1万元租赁旅馆。结果这1万元流通一圈后,又回到旅馆老板手中,顺利还上贷款。
借助这1万元外力,中间自由转了一大圈,看似得失平衡,没啥特殊事情,可是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因为实现了需要,达到了目标,社会经济也呈现繁荣景象。
儿子认为这个交手机提议,对他就如同外力作用。
哈哈,说到底,还是“没人管着点真不行啊”。
看看还有啥心理学解释
自觉执行交手机行为,这个属于群体行为。
群体理论最出名的莫过于“乌合之众”了,但就此事来看用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解释最好,至少有两个。
一是少数派影响理论。由于提议者具有权威,自信,保持言行一致性,这使得我们这些赞同者只能跟随。
爱默生说,“如果一个人不屈不挠的坚信自己的才能,并且一直坚持,那整个世界就是他的。”这样看来家庭一把手功不可没,要不咋能成为一把手呢。哈哈,这种吹捧也算真实哈。
毕竟“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即便行动中有人不积极响应,也会由于少数派的影响,而被这个群体带动。
二是行为影响态度理论。这里又具体分作3个小理论解释。
1、自我展示的印象管理理论认为,我们都不希望自己自相矛盾,既然答应了按时交手机,那就要言行一致,表现出好印象。
2、对于意志行为不坚定分子,要用自我辩解的认知失调理论解释。或许勉强答应交手机,原本敷衍行事,结果真正行动后,出现认知不协调时候,就会自我解释这样子也蛮好的。
这里有个故事挺有趣,“我之所以不戴假发,是为了让人看起来我自己感觉不错。”
认知失调理论会假设交手机行为正当,减少内部不适。
3、当然,还有自我知觉理论解释也不错。这个其实是归因理论,比如交手机迫于压力会知觉为环境因素,主动为之就知觉为自我品质特点。
自我知觉理论就是通过假定我们观察自我行为并对自己态度进行合理推断,如同我们观察他人一般。
交手机行为属于自愿,没有外部报酬,自我知觉为“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喜欢”,由此带来的是内部动机。
这时候,如果给物质奖励,会知觉为“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得到了报酬”,就会出现外部动机,也就是“过度合理化效应”,反而不利于行为习惯形成。
写到这里,想起来每月给儿子额外的活动奖励红包,比如每10天发个红包,作为锻炼身体、坚持日记、规律作息的奖励,实际上没有严格考核,其实已经就是过度合理化了。
行为实验的好处不言而喻,还是用名人名言结束吧。歌德说,“了解自我的最好方式,不是沉思,而是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