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础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内容与要求、 教材单元编写意图以及学生实际需求
2. 流程
(1 )设计单元作业目标体系。依据单元教学目标体系设计单元作业目标体系, 在知识技能分布、 认知水平设定、 文本选择等维度建立各单元作业目标之间的结构关系, 体现各单元作业目标之间的序列性、 递进性, 形成单元作业目标体系。
(2 )设计单元作业目标。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单元作业目标, 明确单元常规作业目标、单元重点作业目标和学年 (学期) 重点作业目标。单元常规作业目标应根据日常需要落实的基础性内容制定, 如抄默词语、 朗读课文等。单元重点作业目标应根据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结合读写的基本任务制定, 落实该单元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学习要求。学年 (学期) 重点作业目标应围绕学年 (学期) 各模块的核心能力制定, 如一、 二年级的理解词句, 三至五年级的复述、 概括等。要保障作业内容既能围绕 “单元重点作业目标” 展开, 又对 “单元常规作业目标”和 “学年 (学期) 重点作业目标” 有回应。
(3 )编制课时作业目标。分析单元作业目标中的人文因素、 语文要素、 学习进程, 从知识技能、 认知水平、 文本等维度分解、 落实单元作业目标, 并细化为课时作业目标。课时作业目标应有助于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有助于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应建立单元内课时作业目标之间的结构关系, 通过每一课时作业的实施, 确保单元作业目标的达成。
(4 )拟题:
筛选内容-确立认知水平-预估难度-兼顾类型-控制时间-研制评价-分析属性-优化形成题组
一是筛选内容。要凸显单元学习的主要任务, 关注语文知识的获得, 阅读与表达技能的形成, 方法、 策略的掌握,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二是确定认知水平。 计单元作业时需确定每一道题目的认知水平, 即知道、 理解、 应用、 综合。随着年级升高, 应用、 综合认知水平的作业应适当增加。
三是预估难度。 难度取决于不同内容,难度还取决于所提供文本的复杂程度、 教师课堂教学中提供的资源以及教学的效果等。难度可以适当调整, 学习支架越多, 难度越低; 反之, 则难度越高。
四是兼顾类型。 依据内容模块, 分为识字与写字类、 阅读类、 习作类、 口语交际类、 综合性学习类; 依据完成作业的方式, 分为口头作业、 书面作业、 实践性作业等; 依据完成作业的主体, 分为个人独立完成的作业、团队合作完成的作业; 依据完成作业的时间, 分为短作业、 长作业等。
五是控制时间。 要在逐题预估题目完成时间的基础上, 整体判断课时作业完成时间, 并做适度调整, 以使不同课时作业的完成时间较为均衡。
六是拟定参考答案,研制评价指标。 书面作业客观题答案要精准,主观题提供要点。对于口头类作业或实践类作业, 要在明确作业评价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研制作业评价指标, 做到全面、 客观。 同时,年级不同, 同一内容作业的评价指标也应不同。
七是分析作业。分析题目内容是否与目标保持一致, 对每一道题目的认知水平、 类型有明确的判断, 对每一道题目的难度、 完成时间有较准确的预估。
八是优化平衡, 形成题组。 要立足单元, 合理安排作业的内容结构、 认知水平结构、 难度结构和类型结构, 体现作业设计的整体性、 稳定性与层进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