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16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中刻画有一老僧,名唤金池,精通佛法,高寿二百七十岁,与妖、怪道友相称。这样一个人物,放到现在也绝对是个大咖。难怪众僧称他师祖;难怪他过着锦衣玉食般的生活;难怪他总喜欢收集奇珍异宝。这和我们现今的社会风气何其相似,有钱有势者,总难免恣意妄为。金池终因一念之差,一失足成千古恨,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尽”身亡。读到此处确实让人费解:1、金池为什么自杀?2、观音为何不救?所谓金池虽死,谜题留存。
先分析第一个问题,金池为什么自杀?我认为金池的自杀纯属一次意外,金池本意应该是奔着自伤去的,没想到急乱之下力度和角度选择失误,用力过猛,才一命呜呼。理由如下:1、书中说老和尚活了二百七十岁还没死,说明老和尚一定是一个惜命之人,惜命之人怎么会轻易自杀呢!2、虽然为了宝贝袈裟,老和尚意图谋害唐僧师徒,但是最终唐僧师徒平安无事,法律上称为谋杀未遂,依《唐律》谋杀长官,谋而未行,首犯流二千里,从者减一等,徒三年。罪不至死,自杀好像没必要。3、自杀之后难免要留下个坏名声——畏罪自杀,而活着就有戴罪立功的机会,何乐而不为。老和尚显然比我们一般人要聪明些,我们能想到的,老和尚怎么会不明白。我想老和尚应该是兴匆匆的奔着自伤而去,期待众人将其就醒之后,再如此这般自圆其说。没想到事与愿违,乐极生悲,意外造成了一个杯具的笑话。
作为观音禅院的前院长,菩萨的得力弟子,老和尚纵然算不得德高望重,但是劳苦功高总是有的。以此看来,金池之死,关键是观音不救。以菩萨的能力和慈悲心,只要他想救,不说起死回生,事前事中适当的提点,也能避免杯具的发生。菩萨显然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不光我们,金池老上人之魂也泪眼婆娑想问菩萨为什么?其实,故事如此处理恰恰显示了作者对佛法的高深理解。菩萨指的是觉悟者,觉悟者处于非相和空的状态,认为诸相非相,不执一端。菩萨如果去救金池反倒会因执于我相,落于下成。另外,故事的发生地观音禅院,也是特意安排,因菩萨的态度而显示了佛法不分亲疏贵贱空的境界。所以说,不救金池是菩萨,救了金池反道不是菩萨。
那么,菩萨的慈悲心就不能救金池一命吗?毕竟怎么说,那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呀!在我看来不救恰恰体现了菩萨的慈悲之心。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小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和尚和屠夫是邻居。和尚每天早起要念经,屠夫每天要早起杀猪。为了不耽误各自的事业,两人相约,要是谁起得早,就去叫醒对方。数年之后,两人相继离世,屠夫不小心上了天堂,而和尚则堕入地狱。和尚百思不得其解,就跑去问阎王。阎王说:“屠夫叫你早起念经,屠夫行善,所以上天堂;你叫屠夫起来杀生,你为恶,所以入地狱”。金池就是那个和尚,黑熊精就是那个屠夫。对于一个日日为恶之人,菩萨的不干涉就是慈悲。而且,金池作为一个修行者,日日为恶却不知反省,借佛敛财斗富,生活骄奢淫逸,更生谋财害命之心,去佛远矣。这在佛理上叫做着相、法执。对于这样一个人,菩萨仍然给了他二百多年,等他回头是岸,也只能是菩萨慈悲,我佛慈悲。救你是误你,你不自悟,如何来救!金池不回头的一头撞在墙上,只能说明他对于佛法而言,已经是无缘之人。有道是佛渡有缘人。再看黑熊精,与善为邻,一心向道,这才是真正的有缘人。所以,菩萨才救下黑熊精皈依正果。
纵观现下社会,炫富斗彩,蔚然成风。你今天微博上秀个金戒指,明天微信上发个欧美游的动态,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所谓福祸无门,惟人自召。更有一些修行者也耐不住寂寞加入了进来,展示一些豪华佛具。《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些所谓的修行者,恐怕一辈子也是见不了如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