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作状态有些涣散。打开一个文档,内心却如鸡蛋散了黄,文字敲出来也同样涣散。
咬牙写吧,总感觉自己表达出来的内容,不能完全满意。而搁置下来,“等我找到状态时再动笔”,似乎是更加明智的选项。
于是就这么一天变三天,三天变五天,一个月,两个月……封笔了下去。
假如并没有强烈想要在文字上耕耘的动机,这件事就可以像其他没有坚持下去的爱好一样就此作罢。
而假如是一个对文字抱有信念感,希望能做到让文字跳跃于读者心田上的人。这份拖延,带来了持续的焦灼。
我是赞同完全没有状态时,不用强行去写的。
但是,一定要有个界限。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
我想,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写不出文字的问题,而是处理好当前状态的问题。
其中一个原因,是前期输出太多,但粮草补充不足。
不停地写,不停往外掏,却没有相应补充阅读,没有停下来去观察、感受,哪怕仅仅是停留在一个痛的、累的、开心……的情绪里。你的生活和文字会变得分裂,文字写得越来越飘,一切全凭脑补。
总有一天,大脑说:我不干了!你光是耗我,不检查维修,我很讨厌正在做的事。我没办法罢工,但可以消极怠工。
此时的当务之急,是缺啥补啥。
多去看打动你的文字,看看人家是如何架构一个故事,如何撩你于无形,如何对你做到了说服。
另一个原因,是(可能无意中的)功利性写作心理。
奔着见稿的目标没有错。以发稿和收稿费为目标的写作,可以给人满满的动力,促使你不断地去调整和前进。
但对一个对文字有敬畏之心的人来说,又不能完全只写流水线操作的文字。
文字,要武装得灵动,有力量,必定会考验你的文字驾驭力。
驾驭力,则需要不停地磨砺。
也许是思考不够有深度,或是情感不够强烈,或是观点太温吞不够锋利,以及逻辑太弱别人看了都想怼。
但你不用一篇篇草稿、废稿去打地基,你怎么知道你的质地、你的状态、你能激起的回应?
所以,在写2500字以上的大稿之余,一篇篇小稿的练手也是必须的。
可以写一种感觉:走出家门,就被一阵桂花香袭击了,是什么感觉?
可以写一个观点:呼吁女人必须要去工作,和呼吁女人必须要在家带孩子,有本质区别吗?
可以写一个触动:《致命女人》里有个男主提到”顺从的女人很性感“,你怎么看?
说不定,一篇小稿,最后能组织成一篇走到万千读者面前的大稿。
对我个人前期的状态而言,两种原因皆有。
我决定选择”现在就行动“,主动出击,斩断文笔的凝滞状态。
哪怕依然找不到文思泉涌的感觉,至少我没有被动等待一个理想的状态、等菜齐了再下锅。
”我现在不想写“,可以。
但,”我计划什么时候开始写?“
秋分微冽,桂花香甜,此刻就是好时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