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美食
海蛎子、蚝吧与品尝Oyster的新中产

海蛎子、蚝吧与品尝Oyster的新中产

作者: SoloOnceMore | 来源:发表于2017-08-21 11:08 被阅读102次
    还有比生蚝更好的“春药”吗?

    一个看起来养尊处优,一个看起来发育不良,生蚝和海蛎子,竟然都是牡蛎。虽是同族同宗,但,正在发生的真相是:

    在中国市场,有着600年贵族血统的进口生蚝,江湖地位完全吊打国产的海蛎子:

    青岛海蛎子网购¥5.5/斤 vs 法国吉拉多生蚝网购平均¥30+/只

    2012-2015,国内进口生蚝需求翻了2倍

    2016,仅淘宝这一平台,注册的进口生蚝卖家超过500家

    2017,以北京斯普汇蚝吧为例,生蚝团购价半打(6只) / ¥274,每日可消耗生蚝700-800枚

    不过说句实话呢,海蛎子应该从来就没有过战场。要知道,国产海蛎子虽占生蚝全球总产量的80%,却没被重视过。

    对于视生蚝为珍馐的新中产们来说,“碳烤生蚝”和拍黄瓜的街头烧烤组合,不值一提。毕竟,相对昂贵且尚未被更多人发觉的“进口生蚝”,更能体现他们敏锐轻盈的新潮触觉。

    自然,而今提起生蚝,蚝吧才是好去处。

    要说吃的腔调与派头,还得看沪上饕客。也不知道谁的妙手轻轻一点,生蚝的风,悄然从外滩刮起。

    2011年,曾经以34米红木吧台而荣膺“远东第一吧台”的Long Bar重回上海滩,被还原的大理石台面,雕花转角……余韵犹存,诉说当年的浮靡盛景。

    LongBar · 上海 · 1911

    如今,踩着爵士乐的旋律入座,中产们小心剥开熊本生蚝上的封漆,拿起碎冰上的柠檬,被对面的女伴制止,“保持姿势,别动。”

    中产淑女们左右拍了几十张,直到选出最满意的,涂着精致甲油的手指轻轻一弹,精心调过滤镜的图片上传Instagram,谨记着,字数不能多:#LongBar,Oyster。

    然后,中产们囫囵吞下个头精巧的熊本蚝,清淡的海藻味在口中回荡,联想起莎翁笔下“世界是我的牡蛎”,满足舒一口气。

    到了2016年,沪上市区已经陆续开了20家主打生蚝的蚝吧,田子坊的plump来往的客人络绎不绝,思南公馆法餐每年举办的生蚝节,都能吸引大批摩登男女。

    看见上海小资情调的中产们这么懂得尝鲜,北京中产急忙跟上,14年,香港生蚝名店Oyster talks来了工体,几个月后,上海plump换了个名字,改叫斯普汇蚝吧,也在朝阳区开张。

    北京中产松了口气,我们没输。

    生蚝的崛起,和它高贵的文艺气息有着不得不说的渊源。

    这股子气度是从法国奢靡的宫廷养成的,遥想1461年,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是生蚝的忠实拥趸,不仅自己吃,还带着大臣一起吃。那时候,如果不是皇族公卿、有识之士,如何能有幸和生蚝柔软洁白的躯体得之一见?

    生蚝,在王室和平民之间竖起藩篱。

    自然,随着王室没落,生蚝流入民间。曾数度统领贵胄厨房的小老头,在法国土伦开了家小馆子,富豪们闻风而动,再挑剔的胃,也躲不过他的“巴柴纳式牡蛎”。那会儿局势动荡,战争四起,而他的馆子门前,富豪们乘着十二辆劳斯莱斯前来,络绎不绝。

    到头来,生蚝,是贵胄绝好的人设。

    想象着文豪笔下的浮靡景象,房价重压之下的京沪中产们,把“舶来品”进口生蚝,当成安慰剂吞下。

    为了那一口鲜美,worker们劳心费力,饲候生蚝度过了多么“养尊处优”的一生啊。

    就说国内餐厅里知名度最高的吉拉多吧,它们无知又卖力地长大,每一只蚝都以成为金字塔顶端的“吉拉多”为荣。

    竞争从出生就开始了,法国西部同一片海域的小牡蛎,躲过海星吮吸、小虫钻孔,有幸没有和他另外五千万个兄弟一样,葬身鱼腹,等到2岁,吉拉多家族的人会仔细挑选牡蛎“优胜者”,带着它们搬家。

    进入新的海域,诺曼底的海水温暖洁净,它们被小心翼翼放在厚厚的透明袋里,能装下1000枚生蚝的地方,往往只住着100多个兄弟。它们拥有充足的空间,从没这么惬意过。

    小牡蛎,奋力生长。等到4岁,又是一季丰收,牡蛎离开熟悉的海水,好奇地看外面的世界。

    它们被仔细放置在印着“吉拉多”家族logo的木箱里,身下是蓬松的碎纸屑,然后,它们乘坐“国际航班”,12小时后,准时抵达北京。

    人类诚惶诚恐请求它千万活下来,餐厅终于等到它,把它们铺在2℃冷柜里,盖上干净的毛巾,昏昏欲睡的它似乎又回到了在母壳时的童年,安心休眠。

    等到再见光时,开蚝刀刺痛它柔软的身体,但身手敏捷的开蚝师不会让这个过程持续太久。只消2秒,便切断它的神经。

    “吉拉多”荣归肚里,中产们,沉醉在这一场“蚝”门盛宴。

    回过神来,京沪中产们发现,进口生蚝在其他城市芳踪难觅,如此美味竟只由他们独享。且看那边,杭州正努力迎头赶上这一波潮流,《杭州日报》刊登的消息一则:蚝吧早在北京上海红了,我们也要吃起来!

    而这时,北京的饕客们对生蚝的品鉴,早已进阶,在三里屯笑傲江湖。

    有位北京博主分享,她受作家姐姐邀请,在斯普汇参加了一场“盲品”生蚝的宴会。20来个人,衣香鬓影,都是美食爱好者,他们按照星座划分落座后,活动便开始了:3个生蚝一轮,一口生蚝,配一口白葡萄酒,品尝者需按照生蚝口味,猜测生蚝品种。

    一场宴会,宾主尽欢,就像品酒一样,“以蚝会友”俨然成为一种社交选择,在小圈子里,慢慢扩散。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提供几种生蚝,现在北京店的生蚝品种有17种。”和斯普汇负责人李辉聊天时,他提到,店内生蚝种类丰富,这无疑为“盲品”这类社交活动的衍生提供了土壤。

    有的客人来,喜爱蚝吧品种齐全,琳琅满目,而有的客人,则醉翁之意不在酒。

    你看蚝吧昏黄暧昧灯光下,一对对品蚝的小情侣,如果有人要出一本《中产阶级恋爱交友指南》,我建议他一定要把蚝吧收录进去。

    细想,中产都市男女好不容易挤出时间,可供他们约会的选项却不多,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看电影。可是电影院最后一排的遭遇,全赖运气。

    但是,蚝吧里,却不会有多余的烦恼,甚至会有超乎预期的进展。生蚝的浪漫,是浑然天成的催情剂,

    “撬开蚝壳,嘴唇抵住蚝壳边缘,轻轻吮吸,舌尖触及蚝肉,柔软多汁,嗖地一下,丰富肥美的蚝肉进入口腔,绵密地宛若一个法国式的深吻,有种令人窒息的冲动……”名厨安东尼·伯尔顿在《厨室机密》中形容道。

    中产情侣们恍然,法国人爱生蚝,更爱这种若有似无的性暗示。风流情圣卡萨诺瓦每日吃40只生蚝的传说,让这种双壳软体动物的力量变得更加神秘——世上还有比生蚝更好的春药?

    餐桌上,男士望向女伴,收获一个心领神会的微笑。

    而此刻,在大洋彼岸努力长大的生蚝,可能没想到它身上还肩负着促进人类繁衍的伟大使命。

    《人民的名义》里,达康书记为了表达爱情,到海边挖了一袋海蛎子。

    现如今,再想追下欧阳菁,恐怕就要带她去蚝吧尝尝鲜了。

    记得关注和点个赞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蛎子、蚝吧与品尝Oyster的新中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dc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