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强
一、30年前的麻醉科
我刚参加工作时,还没有监护仪,术中只观察血压和呼吸。5分钟测一次血压,听诊器夹得耳朵疼。在病人的鼻翼贴一小片儿棉絮,只要病人鼻子还冒着气,麻醉医生就阿弥陀佛了。麻醉机上没有呼吸机,如果赶上全麻,左手捏球,右手记录,5分钟再测一次血压,弄得手忙脚乱。那时想:要是有三只手那该多好啊!
二、麻醉科的发展
后来,麻醉实现了机械化。
神经阻滞,有神经刺激仪。
麻醉科的发展与麻醉科普可视喉镜,不再有困难插管。
麻醉科的发展与麻醉科普麻醉机上都有呼吸机,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量;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电图等生命指征在监护仪上一览无余,麻醉医生明察秋毫,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麻醉科的发展与麻醉科普微量泵使我们用药比儿科还准确。
麻醉科的发展与麻醉科普术中血气,指导我们调节呼吸参数及输血用药,保持体液酸碱平衡。
麻醉科的发展与麻醉科普还有肌松检测、麻醉深度检测等,大大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
三、麻醉科的社会知名度
现在,虽然医科大学都开设了麻醉专业,老百姓也都知道做手术离不了“麻醉师”,实际上大多数人对麻醉的理解就是打一屁股针儿。试想,我们为病人搭建了安全的手术治疗平台,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在社会上应该能“呼风唤雨”,实际我们弱不禁风。您见哪个从《星光大道》走出来的选手,不感激CCTV的?我们的付出需要让社会知道,这就需要科普。
麻醉科的发展与麻醉科普这点儿我们比不了俄罗斯,普京总统出国访问,出于安全考虑,每次都带麻醉医生。
四、麻醉科普工作组应运而生
麻醉科的发展与麻醉科普2018年1月12日,全国麻醉年会在青岛召开。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主委熊利泽教授高屋建瓴,成立了33人的麻醉科普工作组,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下面是几位科普成员。
熊利泽组长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主委。
麻醉科的发展与麻醉科普魏铁钢副组长
威海海大医院麻醉科主任,MedicalGroup创办人,麻醉医生集团创始人,中国医疗自媒体成员。
麻醉科的发展与麻醉科普张新建副组长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学博士,参加过联合国在南苏丹的维和医疗队。公众号“麻醉科普”
张艺泷科普组秘书
301麻醉手术中心,科室文艺骨干。
麻醉科的发展与麻醉科普盛孝辉
35岁,医学硕士,麻醉科主治医师,律师,执业药师,浙江平湖市第二医院,公众号“医法书生”
麻醉科的发展与麻醉科普应彦璐
29岁,广州市第一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公众号“知麻糖”创办人,漫画科普,粉丝1·7万。
麻醉科的发展与麻醉科普五、我的科普之路
麻醉科的发展与麻醉科普2014年,到了写回忆录的年龄往事却不堪回首,开始编一些故事发朋友圈,在一位朋友的鼓励下开始投稿,《后悔药》,《香火》,《调动》发在《重头戏》上,《放错》,《底线》,《局长背后》,《改变》,《辣妹子》,《大器晚成》等发在《文学微刊》,《起跑线》发在《作家》。后来不再投稿,投了没被采用伤自尊,答应用又需要漫长等待。今年元旦前夕,中华麻醉杂志编辑部找我写麻醉科普,《副总之死》发在1月5日的《燕赵都市报》上。
把术前谈话做成了二维码。
全身麻醉
麻醉科的发展与麻醉科普椎管内麻醉与无痛分娩
麻醉科的发展与麻醉科普无痛胃镜
麻醉科的发展与麻醉科普六、科普文章的要求
科普,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
1、有趣 空洞乏味没人愿意看。
2、有用 手术前是麻醉科普的最好时机。
3、准确 不能模棱两可甚至错误。
4、通俗 受众是不懂专业的公众。
七、科普的方式
微信朋友圈,微博,公众号,今日头条,当地报纸,简书,二维码等。
八、麻醉质控与科普
麻醉质控,是用行政手段对本行业监督、督导、规范,促使麻醉专业健康发展。宋铁鹰教授任石家庄市麻醉质控中心主任以来,走遍了辖区的各县市区,给大家争取了不少设备,全市麻醉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纠纷,往往来源于沟通缺陷,科普做好了,能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将来科普文章算论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
麻醉科的发展与麻醉科普结语
麻醉科的发展,需要改变公众的认知,只有这样,麻醉医生才能体面地生活,麻醉专业才能健康发展。
感谢聆听!
网友评论